浣溪沙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 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注释】:
①玉纤:指女子之手。
【评解】
此为感梦之作。上片写所梦旧游之地、燕归之态,似真似幻,传神于眼;下片抒怀
人之情、相思之愁,如泣如诉,缠绵往复。末句尤贵含情言外,渊涵不尽。全词雅丽清
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集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如吴梦窗之“东
风临夜冷于秋”,贺方回之“行云可是渡江难”,皆耐人玩味。
陈洵《海绡说词》:梦字点出所见,惟夕阳归燕,玉纤香动,则可闻而不可见矣。
是真是幻,传神阿堵,门隔花深故也。“春堕泪”为怀人,“月含羞”因隔面,义兼比
兴。东风回睇夕阳,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即一梦亦有变迁矣。“秋”字不是虚拟,有
事实在,即起句之旧游也。秋去春来,又换一番世界,一“冷”字可思。此篇全从张子
澄“别梦依依到谢家”一诗化出,须看其游思飘渺、缠绵往复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句法将纵还收,似沾非着,以蕴酿之思,运妍秀之
笔,可平睨方回,揽裾小晏矣。结句尤凄韵悠然。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梦之作。起句,梦旧游之处。“夕阳”两句,梦人
归搴帘之态。换头,抒怀人之情,因落絮以兴起人之堕泪,因行云以比人之含羞。“东
风”句,言夜境之凄凉,与贺方回《浣溪沙》结句“东风寒似夜来些”相同。
-------------------------
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盎然。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为什么要离别,词中没有说明。“燕归愁”,仿佛同情人们离别,黯然无语。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约,”则已是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分帘,二人相偕出户 ,彼此留连,不忍分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江淹《别赋》)。下片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是兴 、比并用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这里略去了。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 ,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 ”,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 》),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 ,云遮月衬出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 ,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 ”“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 ”,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
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今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 ,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 ,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 标签: 婉约诗词
- 上一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 下一篇: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猜您喜欢更多》
与“浣溪沙”相关婉约诗词阅读
精品推荐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