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中
提醒您,本文是白敏中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白敏中的诗,可以点击白敏中的诗全集 查看。
【人物简介】
白敏中(公元792 — 861年),字用晦,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后期宰相,著名诗人白居易从弟。白敏中少孤,承学诸兄,唐穆宗长庆(821—824年)初中进士,初由义成节度使李听用为僚属,入朝为右拾遗,改殿中侍御史,后出任邠宁节度副使,因政绩显著,御史中丞高元裕引荐为侍御史,转左司员外郎。唐武宗素闻白居易大名,欲以重用,宰相李德裕上奏白居易患有脚病,力不胜任,言白敏中文词类居易而器度见识过之。于是,命白敏中为知制诰,翰林学士。
唐宣宗即位,白敏中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小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因与李德裕往来密切,又受其引荐,被视为李德裕党。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贬,白敏中为保其官爵,极力排斥诋毁李德裕,受到众人的谴责。李德裕被贬后,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真谓官运亨通,但不久就遭到崔铉和郑颢的排挤。离京充任地方官。历邠宁、剑南、荆南节度使。
唐懿宗执政后,白敏中重新得到重用,被召还入朝,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恢复了宰相职位。未几又给白敏中加官中书令。咸通初年,白敏中虽已年迈,朝廷又命为凤翔节度使。白敏中三次谢绝,最后除东都留守,以太傅退离政界。
【主要贡献】
白敏中辅政期间,在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关系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他作为镇抚大 臣,前去安谕党项,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招抚制置使。临行时,唐宣宗亲自在安福楼为他饯行,颁玺书慰劳,赐通天玉带,以神策军护送,允许开府命士,礼遇如同裴度平淮西。军至宁州,诸将已破党项及羌,白敏中征求军士们意愿,可弃战为农,从南山并河按置屯保,连绵千余里,又开通萧关至灵威的交通要道,且耕且战。白敏中徙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发展当地骡子军,修复关碍,使山河完整,加强了西南边区的防御,治蜀5年,因劳加兼太子太师。咸通二年(861年),西南蛮族侵扰,唐懿宗派人挟扶白敏中上殿,一同计议。
白敏中一生身居要职,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恢复、发展边地经济作出一定贡献,后由于足疾自请退出。只是诬陷李德裕一事,给自己的声望造成一个阴影。
【四辅之首的宰相】
白敏中自幼好学,不善言谈,承学诸兄,擅长诗文。长大后,诚信笃实,看重友情。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六位皇帝,位及宰相,在治国、治军上都有杰出的建树。
长庆元年(821),于寒门好友贺拔(基)一同考取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不久征召到义成节度使李听府衙,李听面见后,非常满意。迁右拾遗,出任河东、义滑、邠宁三府掌书记试大理评事,辅助李听,以办事干练闻名。御史中丞高元裕荐为侍御史,再转左司员外郎。大和七年(833),白敏中丁母忧,退居下邽故里。唐武宗久闻白居易之名,急欲召用。当时白居易患病,宰相李德裕极力反对武宗重用白居易。乘机向武宗奏道:“白居易有病,不便朝事,其堂弟白敏中文辞类其兄居易,重友情,且有器识。宜召用。”武宗允准,即诏令白敏中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累至学士承旨,兵部侍郎。
会昌六年(846),白敏中出任同平章事(宰相),迁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集贤史馆大学士。大中元年(847)唐宣宗即位,加拜白敏中为尚书右仆射,授金紫禄大夫,封太原郡开国公。李德裕嫉贤妒能,积怨甚多,宣宗深恶之。白敏中力助宣宗将李德裕贬崖州刺史(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其党羽贬出京师。当时授到不少人非议,但白敏中深得宣宗信任,五年十三次升迁,位居四辅之首。一天,宣宗欲知百官名数,便问令狐陶(任翰林学士)。令狐陶答道:“六品以下官员,官卑数多,皆由吏部注拟;五品以上官员,则由朝廷制授,名有籍册,名曰‘具员’。”于是,宣宗命白敏中作《具员御览》。白敏中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编撰成《具员御览》五卷 ,置于宣宗案上,供宣宗考察大员时参阅。
大中五年(851)二月,唐宣宗以南山、平夏党项叛乱久未平息,颇厌用兵,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辅政大臣崔铉建议,宜遣大臣镇抚,宣宗允其言。三月,任命白敏中为司空,同平章事,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南北两路供军使,兼邠宁节度使。白敏中奏请参考裴度故事。裴度,唐朝大臣。宪宗派他宣谕田弘正归顺后,督师攻破蔡州(治年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河北藩镇相继臣服,平息了藩镇割据。以此事为例,择廷臣为将佐,镇抚党项,恩威并用,宣宗允准。遂以左议大夫孙景商为左庶子,充邠宁行军司马;知制诰蒋伸为右庶子,充节度副使,发兵征讨党项。
这年初,宣宗命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婿,白敏中举荐新科进士郑颢。当白敏中得知郑颢成卢氏婚将授室时,立即作罢。郑颢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郑颢心中非常怨恨敏中,由是数毁白敏中于朝廷。白敏中在赴镇统兵讨党项前,对郑颢毁谤心中不安,向宣宗奏道:“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京师,无如臣何;今臣外出,郑颢必借机中伤中我,臣死无日矣!”宣宗道:“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耶!”遂命左右于禁中取出一小柽函,授予敏中,说:“此皆郑颢诬陷卿之书笺也,朕若相信,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心中乃安。回到府中,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一日,宣宗御驾安福楼,为白敏中出镇颁玺、书谕,饯行,礼如裴度讨淮西时一样。白敏中率军行至宁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三交谷,与党项叛军交战,歼敌9000余众。对迫于饥寒出山、穷无归所愿革新向化的兵卒,奉谕于银夏境内授予闲田,抚如赤子,从前恶行一概不予追究。若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并对灵、夏、邠、鄜四道百姓,减免租税三年,惠及广大百姓。八月,白敏中奏报南山党项请降。时用兵岁久,国用颇乏。宣宗诏赦南山党项,使之安业。白敏中受降后,说服党项将卒,皆弃兵择业安居。
党项叛乱平息后,免去白敏中都统职务,出任邠宁节度使。次年四月,又调白敏中为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到任后,增加骡军,修复关壁,用心治理西川,功绩卓著。宣宗加封白敏中为太子太师,徙荆南。大中七年(853),特进白敏中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大中十一年(857)二月,白敏中任检校司徒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咸通元年(860),唐懿宗即位,白敏中从西川召回京城。懿宗拜白敏中为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复辅政侍中。一日,白敏中在上朝时,不幸跌倒于宫殿的台阶之上,腰部受伤,行动不便,不能上朝议事参政。他为了不影响国事,曾三次上表辞位,愿归乡以守祖茔,懿宗不允。四五月间,右补阙王谱上疏说:“陛下理政之初,乃宰相尽心之日,不可暂缺。白敏中自正月卧疾,今已四个月了,陛下虽与相坐说话,未尝三刻,天下之事,陛下常无暇与之讲论。臣请罢去敏中相位,另访硕德大才之人,以佐朝政。”懿宗遂命众大臣讨论,大家认为王谱侵害了白敏中,乃贬王谱为阳翟令。白敏中辞位之事被搁置下来。九月,白敏中第四次上表辞位,懿宗诏命白敏中为司徒,中书令,减少其担负的一些事项。
咸通二年(861)二月,南部边陲一些少数民族闹事,懿宗召白敏中入朝议事,派人挟持敏中上殿,白敏中坚持不愿为相入朝,固辞求免。懿宗尊重白敏中的意愿,命白敏中兼中书令,出任凤翔节度使。未几,懿宗颁诏,白敏中五奏愿归乡以守祖茔,除都留守不致拜,准以太傅致仕。诏书尚未到达,白敏中已溘然长逝。随后,白敏中被册封为太尉,葬下邽白氏坟茔。其坟茔位于今渭南市临渭区龙背乡北程村北。白敏中的墓冢及唐时所立的神道碑仍保存完好。
猜您喜欢更多》
精品推荐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3浓稀的表示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