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书
【提示】
阴书是古代又一种秘密通信方法。本篇首先阐明了阴书的作用,即在“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的情况下,应使用阴书。接着具体介绍了阴书的使用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保密性,“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国君与主将想要集结兵力,根据敌情进行灵活的机动,谋求出其不意的胜利。但事情繁杂,用阴符难以说明问题,彼此相距又十分遥远,言语难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道:“所有密谋大计,都应当用阴书,而不用阴符。国君用阴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阴书向国君请示问题,这种阴书都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所谓三发而一知,就是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参差,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这就叫阴书。这样,无论敌人怎样聪明,也不能识破我的秘密。”
武王说:“高明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①,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②。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合兵:集结兵力。
②阴书: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种方法,能比阴符传递更具体的消息。
【例证】
阴书是古代通信中另一种保守秘密的方法,它是由阴符演变而来,能比阴符传递更具体的消息。但无论是阴符,还是阴书,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有可能被对方截获而难以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二是有可能被对方破译内容并被对方将计就计加以利用。因此,并不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张献忠袭取襄阳就说明了这一点。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他在陕西来脂聚众起义,率部转战豫、陕、鄂等地。后在南阳、麻城等地与明军交战失利,为保存实力,假意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但暗中收集残部,积蓄力量。崇祯十二年(1639 年)五月,与罗汝才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会合,出兵攻占谷城诸县,击败明总兵左良玉等部。张献忠再度起义,使明朝廷惊慌失措,急调礼部尚书杨嗣昌为督师,统帅各路明军,围剿张献忠。两车在
湖广、四川交界处对峙近一年,崇祯十三年七月,张献忠率部突破明军防线,进入四川,杨嗣昌亦率明军十万尾随追击。面对强敌,张献忠又挥师东进,于次年二月进入湖北兴山、当阳。明郧阳巡抚袁继咸得报后,率部前往堵截,张献忠与罗汝才商议,决定由罗汝才率所部抵御袁继咸,自己则率军继续东进。
在东进途中,起义军活捉了由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回四川的杨嗣昌的军使。张献忠从其口中得知杨嗣昌大营所在地襄阳城防空虚,决定奔袭襄阳。他杀掉使者,搜出所携带的兵符,挑选了二十八名起义军战士,换上明军的衣服,持兵符先行。张献忠自己则亲率二千精骑,随后跟进,一昼夜急行三百里,直扑襄阳。
伪装成明军的起义军士兵到达襄阳时正是夜间,他们自称是督师杨用昌派来调运军械的,并出示兵符。守城明军用小筐吊上兵符,细心查验,完全吻合,才命开门放入。城门刚打开,二十八名起义军战士一涌而入,挥刀砍杀守门明军,占领城门。张献忠率领的后续部队恰好赶到,顺利入城。一时杀声震天,明军惊慌失措,被迫投降。起义军杀死襄王朱翊铭,降俘明军数千人,占领襄阳,杨嗣昌闻讯呕血而死。
襄阳是明军事重镇,储藏有大量军需物资。起义军攻占襄阳,沉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腐败统治。此战表明,无论是阴符还是阴书,都不是万无一失的。
- 标签: 六韬三略
猜您喜欢更多》
-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原文及译
-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原文
- “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原
- 何曰愈《甘疯子传》原文及译文赏
- 《翁公平寇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 欧阳修《连处士墓表》原文及译文
-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原文及
-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
- 廖燕《青溪别业记》原文及译文赏
-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及译
-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原文
- “郭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
- “何承矩字正则”原文及译文解析
- 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高考试题
- “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也”
-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阅
-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
- 归有光《耐斋记》阅读答案及句子
-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原文
- 《黄贞文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原
-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原
- 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原文及译
- 陈玄祜《离魂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 王安石《送孙正之序》原文及译文
- “景公饮酒酣”原文及译文赏析
- “薛嵩,绛州万泉人”原文及译文
- “洪湛,字惟清,升州上元人”原
-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原文
- “羿,古之善射者也”原文及译文
与“阴书”相关六韬三略阅读
精品推荐
-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