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地陈、人陈,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陈。”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作战时市设的所谓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事?”
太公回答说:“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地阵;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和政治诱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布阵,就是所谓的人阵。”
武王说:“好啊!”
【例证】
阵势的布列,不仅要考虑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力,抑制敌方的各种有利因素,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胜利。朋朝民族英雄戚继光,之所以能在抗倭战争中取得胜利,与他善于布列阵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混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武士,纠集不法商人和流民,窜来中国沿海,抢掳财物,杀戮百姓,明代人称之为“倭寇”。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国防力量削弱,海防废弛,军队衰弱不堪,官兵畏倭如虎,导致倭患肆虐,给中国东南沿海人民造成沉重灾难,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仇恨和抵抗。在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看到明军腐败,无法灭倭,因此召募新军,并对新兵采取了不同予以前卫所制的新编制,配备了不同的武器。他按照抗倭阵法的要求,把最基层的单位称队,每队十二人,设队长;四队为一哨,设哨长;四哨为一官,设哨宫;四官为一总,设把总。队配备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二把、长枪四支、短兵二件,每官配有火铳、火器。从而使新军的组织更为严密。
江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山丘起伏,水网密布,不宜于大兵团展开作战,而倭寇的作战特点是惯于使用重箭、长枪,善设伏、猛冲锋,擅长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作战对象和地形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鸳鸯阵即戚军阵势组成的最小单位。其基本队形为:首一人为队长,次二牌平列、次二人持狼筅,次四人持长枪,次二人持短兵,末一人为伙兵。接战时,藤牌、狼筅、长枪、短兵均可杀伤敌人。同时狼筅各跟一牌,以保护拿牌人的后身,长枪每二人分管一牌一筅,长牌后面有短兵防护。这一战斗组织的最大优点是长短兵器迭用,攻和防结合,既便于消灭敌人,又能够保护自己。在路窄队形难以展开的地段,还可以把这种并列队形变成单一队形。路宽对,这种鸳鸯阵又可以变为大、小三才阵。这一阵法适合水网地形,又能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用,减少自己的伤亡,并能抑制倭寇的战术优势。
鸳鸯阵只是一种战术队形,不能完全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戚继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营阵法,其基本特点是一头两翼一尾,有奇正。当敌之兵即为头,为正兵;在左右即为翼,为抄敌奇兵;在后即为尾,是策应兵。以营为例,营分左右前后哨。接战时,前哨正面迎敌,左哨出敌右翼,右哨出敌左翼,后哨策应。在实战中,当敌一哨即为头,是正兵。因此各哨均可为头,均可为尾,均可为翼,均可为奇。小至一哨,大至全军,无不如此。戚继光令部属反复演练,熟练掌握这种阵法,使队伍进退有序,号令严明,有条不紊。进攻时。至少使敌三面挨打;后退时,互为照应,井然有序,使敌无隙可乘。
戚继光率领这支组织严密、阵法完善的队伍。转战南北,驰骋于闽浙抗倭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基本上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 标签: 六韬三略
猜您喜欢更多》
- 扫花游(赋高疏寮东墅园)
- 声声慢(达琴友季静轩还杭)
- 三姝媚
- 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
- 石州慢(书所见寄子野、公明)
- 霜叶飞(毗陵客中闻老妓歌)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声声慢(题吴梦窗遗笔·别本作题
- 声声慢_旧游编否
- 声声慢(重过垂虹)
- 声声慢(赋渔隐)
- 声声慢(寄叶书隐)
- 疏影(梅影)_黄昏片月。
- 扫花游(台城春饮,醉余偶赋,不
- 塞翁吟(友云)
- 声声慢(为高菊墅赋)
- 疏影(题宾月图)
- 菩萨蛮_恰则春来春
- 菩萨蛮_雪消墙角收
- 声声慢(中吴感旧)
- 菩萨蛮_玉龙细点三
- 声声慢(和韩竹闲韵,赠歌者关关
- 疏影(余于辛卯岁北归,与西湖诸
- 菩萨蛮_胭脂浅染双
- 菩萨蛮_蘼芜白芷愁
- 数花风(别义兴诸友)
- 声声慢_秋高,光景
- 霜叶飞(悼澄江吴立斋南塘、不碍
- 三姝媚(送舒亦山游越)
- 瑞鹤仙(赵文升席上代去姬写怀)
与“三陈”相关六韬三略阅读
精品推荐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