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狷第三十一
【题解】忿狷(juàn),指愤恨、急躁。本篇所述;多是因一小事而生气。仇视或性急的事例。第1 则记曹操只因一名歌女“情性酷恶,就把歌女杀了。一怒之下,滥杀无辜,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第6 则记王子敬去谢安家不肯与习凿齿并榻而坐,只因王子敬出身士族,便仇视出身寒门的人,不肯屈尊。当时等级之森严,于此可见。至于描绘性情急躁者的表现,最生动的莫过于第2 则写“王蓝田性急”一事,这里通过几个小的动作把一个因性急而暴怒的人,绘影绘声地刻划了出来。所有这些,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豪门贵族的丑恶形象。
(1)魏武有一妓,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①。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少时还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②。
【注释】①置:赦免。
②还:一本作“果”,似乎更好。
【译文】魏武帝曹操有一名歌女,她的歌声特别清脆高亢,可是性情极其恶劣。
曹操想杀了她,却又爱惜她的才能;想赦免她,却又难以忍受。于是就挑选了一百名歌女同时培养。不久,果有一名歌女的歌喉赶上了她,曹操便把那个性情恶劣的歌女杀了。
(2)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蹍之,又不得①。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②。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③!”
【注释】①屐(jī):木板鞋。底部前后有两块突出的木头,就是齿。
②内:同“纳”。
③安期:王述的父亲王承,字安期,清虚寡欲,为政宽恕,名望很大。豪:同“毫”。【译文】蓝田侯王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戳鸡蛋,没有戳进去,就大发脾气,拿起鸡蛋扔到了地上。鸡蛋在地上转个不停,他就下地用木履齿去踩,又没有踩破。他气极了,再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咬破就吐了。右军将军王羲之听说了,大笑起来,说:“假使安期有这种性格,尚且没有一点可取,何况是蓝田呢!”
(3)王司州尝乘雪往王螭许①。司州言气少有牾逆于螭,便作色不夷②。司州觉恶,便舆床就之③,持其臂曰:“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螭拨其手曰:“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
【注释】①王螭:王恬,小名螭虎,是王胡之的堂弟。
②言气:说话和态度。牾(wū)逆:件逆;触犯。不夷:不平和;不愉快。③恶(wù):冒犯。舆床:举床。
【译文】司州刺史王胡之有一次冒雪前去王蝎府上。王胡之说话时的言谈、态度稍为冒犯了王螭,王螭便生气不高兴。王胡之觉得冒犯了他,就把坐床挪近王螭身边,拉着他的手臂说:“你难道值得和老兄计较!”王螭拨开他的手说:“冷得像鬼手一样,还硬要来拉人家的胳膊!”
(4)桓宣武与袁彦道樗蒲①。袁彦道齿不合,遂厉色掷去五木②。温太真云:“见袁生迁怒,知颜子为贵③。”
【注释】①樗蒲(chūpú):古代一种赌博棋戏,以掷五木决胜负。
②“袁彦道”句:五木是棋戏用具,原先用木头做成,一套是五颗,故称五木,类似色子。五木每个有两面,一面涂黑,一面涂白。以五木掷采,按所掷采数,执马(棋子)在棋盘上行棋。齿是博齿,也即色子。这里所谓齿不合,可能指所掷采数不符合。
③“见袁生”句:颜子,指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说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袁彦道迁怒,就比不上颜回了。
【译文】桓温和袁彦道赌博,袁彦道掷五木的采数不合心意,竟然板着脸把五木扔掉了。温太真说:“看见袁生把怒气发泄到五木上,更知道颜子是可宝贵的。”
(5)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①。王正色面壁不敢动②。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注释】①数:数说;数落。肆言极骂:肆意攻击、极力谩骂。
②面壁:脸对着墙。
【译文】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6)王令诣谢公,值习凿齿己在坐,当与并榻①;王徙倚不坐,公引之与对榻②。去后,语胡儿曰:“子敬实自清立,但人为尔多矜咳,殊足损其自然。”③【注释】①王令:王献之,字子敬,曾任吴兴太守。中书令。习凿齿:字彦威,曾任桓温的主簿,后出为荣阳太守。
②徒倚:徘徊。按:王献之不肯和习凿齿并榻而坐,是因为自己出身士族,而习凿齿虽然世为乡间豪族,却是寒门。晋代看重门阀等级,士庶不肯同座。
③胡儿:谢朗的小名。谢朗是谢安的侄儿。清立:清高、特立。矜咳: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说:咳,一本作硋(aì),疑是。矜该,傲慢、固执。
【译文】中书令王子敬去拜访谢安,正遇上习凿齿已经在座,按礼法本应和习凿齿并排坐;子敬却来回走动,不肯落座,谢安拉着他坐在习凿齿的对面。客人走后,谢安对胡儿说:“子敬确实是清高不随俗,不过人为地保持这样多的傲慢、固执,特别会损害自己的天然本性。”
(7)王大、王恭尝俱在何仆射坐,恭时为丹阳尹,大始拜荆州①。讫将乖之际,大劝恭酒,恭不为饮,大逼强之,转苦,便各以裙带绕手②。恭府近千人,悉呼入斋;大左右虽少,亦命前,意便欲相杀。何仆射无计,因起排坐二人之间,方得分散。所谓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注释】①王大、王恭:两人是同族叔侄关系,但是感情上有裂痕,所以会做出下文所述之事。参看(德行)第44 则。何仆射:何澄,字子玄,曾任尚书左仆射,为人清正。
②讫:通“迄”,到。乖:指意见不合。裙:古人穿的下裳。【译文】王大和王恭曾经一起在左仆射何澄家作客,王恭当时任丹阳尹,王大刚受任荆州刺史。到他们快要闹别扭的时候,王大劝王恭喝酒,王恭不肯喝,王大就强迫他,越来越急迫,随即各自拿起裙带缠在手上。王恭府中有近千人,全都叫来何澄家中;王大的随从虽然少,也叫他们前来,双方的意思是想要打起来。何澄没有办法,就站起来插入两人中间坐着,才把两人分开。人们所说的依仗权势和财富的交往,古人认为是可耻的。
(8)桓南郡小几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威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①。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②!”问,果如之。
【注释】①车骑:桓冲,桓玄的叔父,曾任车骑将军。
②“无所”句:桓冲不可能称自己的侄儿为南郡,这是记言疏忽。
【译文】南郡公桓玄还是小孩时,和堂兄弟们各自养鹅来斗。桓玄因为鹅常常斗输了,就非常恼恨他们的鹅。于是就在夜间到鹅栏里。把堂兄弟的鹅全抓出来杀掉。天亮以后,家人全都被这事吓呆了,说这是妖物作怪,去告诉车骑将军桓冲。桓冲说:“没有可能引来怪异,定是桓玄开玩笑罢了!”追问起来,果然如此。
- 标签: 世说新语
猜您喜欢更多》
- 【越调】酒旗儿
- 【越调】柳营曲
- 【双调】折桂令_上已游嘉禾
- 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
- 【双调】清江引_笑靥儿盈盈
- 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
-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寮观新乐
-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
- 【双调】水仙子_廉香林南园
- 【双调】乔牌儿_别情凤求凰
-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_自适黄
- 咏史(一作和蕃)
- 奉和李大夫题郑评事江楼
- 玉台体题湖上亭
- 【仙吕】赏花时_风情春透天
- 【双调】行香子_题情燕僽莺
- 【越调】斗鹌鹑_歌姬教坊驰
- 奉和鄜州刘大夫麦秋出师遮虏有怀
- 【越调】凭栏人
- 奉和圣制中和节赐百官宴集因示所
- 【双调】新水令_闺丽绣闺深
- 奉和圣制九月十八日赐百寮追赏因
- 【双调】庆东原_青田九楼山
- 奉和刘侍郎司徒奉诏伐叛书情呈宰
- 奉和崔阁老清明日候许阁老交直之
- 移家别树
- 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
- 奉和圣制九日言怀赐中书门下及百
- 奉和崔评事寄外甥刘同州…杨少尹
- 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_寒露
与“忿狷第三十一”相关世说新语阅读
精品推荐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