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一、发现教学法

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
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
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发现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揭示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适宜使用发现教学法。

2 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新学知识相对难度不大时,可以使用发现教学法。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就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的气候”来发现学习。比如纬度不同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3 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通过让学生比较分析,“发现”异同,得出结论,也是发现法应用的方面。如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时,学生很容易将其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相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二者特征上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差异,从而加以区别。

同,以及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的学习时可以应用发现教学法。

4 可从直观及实物操作入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模型操作实践,发现等高线地形图的涵义。如纬度不同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不同就可采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二)、发现教学法的步骤
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思维源于问题,疑问引发发现,应用发现教学首先需要给出“发现”的明确任务和目标。

第二步:做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第三步:创设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只有内心的“矛盾”,才可能引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动力,所以在提出要求、给出假设后,需要进一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矛盾”。

第四步:指导学生根据案例,整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

第五步: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归纳结论与“答案”一致时,会欣喜异常,若出现不一致,教师则应加以指导。

第六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个环节是发现教学法的升华,也是一个后续的要求。

(三)地理发现教学的基本要求

1.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往往围绕着某一问题而展开,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为“发现”的情境,而这种发现的情境往往是通过设疑、激发困惑、引发心理矛盾而形成。

2.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尽管发现教学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但学生的这种探究发现并不会任意、自由和随心所欲。因此发现能否取得实效,教师的善于引导也很关键。

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盲目的猜测和无益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给学生以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思维空间。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睦氛围

发现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自由发现、研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尽管教师在学生发现、探究中可以充当支持者、鼓励者,但教师绝对不能替代学生,“包办”学习。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调控手段。其次,“启发”又是方法和形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课堂提问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可否自始至终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人更深。”

(一)、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1 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索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课堂上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启迪思维。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有所思,思有所得。

2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点上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一新旧知识连接点一新知延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 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处”寻找的启发点称之为“动态”启发点,它是伴随着教学的动态过程出现的,如果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4 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探寻启发点

在错误之处探寻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启发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类似这样的在问题的“结症”处,一步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无疑也是启发的最佳点之一。

(二)、地理启发式教学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