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原文】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作品赏析
【注释】:
①大约作于庆元二年(1196),时稼轩罢居带湖。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雄伟秀美之姿。齐庵:当在灵山,具体未详,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具体未详。 此稼轩山水词名篇,生气勃勃,戛戛独造。上片由山而水,由长松而茅庐,上下远近,次序井然,而又溶成一气,俨然一幅山水松涛图。绘景状物,气韵生动,善用比兴,动静交织,且不乏诙谐之趣。下片专就山写,比喻新奇,韵味无穷。明人杨慎激赏之:“说松(按,当为“山”之误)而及谢家、相如、太史公,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词品》卷四)
②“叠嶂”三句:写灵山飞动的态势:忽而西驰,忽而奔东,势若万马回旋。叠嶂:指重山。
③“正惊湍”四句:描摹飞泉入溪穿越小桥的情状。惊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桥像一弯弓形的新月。或谓小桥如缺月,如弯弓,是并列词组。不当。此四句作扇面对(即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是,则与“跳珠倒溅”句失对。
④“老合”三句:老去理当闲散,老天多事,却教我来看管群松。按:稼轩在同期所作《归朝欢》一词的题序中称:“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合:应该。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检校:巡查、管理。长身:高大。
⑤“吾庐”三句:言小小茅屋正与松林相邻,既可见其影,又能闻其声。龙蛇影:松树影。古人常以“龙蛇”状枝干苍劲而屈曲的松柏。风雨声:松涛如风雨之声。
⑥“争先”两句:言夜雾渐渐消散,群峰争相露面。见面:露面。爽气朝来:《世说新语·简傲篇》称:王子猷为桓玄的参军,桓玄欲委其事,王子猷”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辛词借用其语,谓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
⑦“似谢家”四句:用人物丰神及车骑仪态形容群山的万千气象。“似谢家”两句:谢家是晋代的一大望族,其子弟十分讲究服饰仪表,有俊伟大方的风度。此处用以形容挺秀轩昂的山峰。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相如”两句: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到四川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漂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此处用以形容巍峨壮观的山峰。雍容:仪态优雅而从容不迫。
⑧“我觉”三句:以文风喻山。唐代著名诗文大家韩愈评柳宗元文章说:“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新唐书·柳宗元传》)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所著历史巨著《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⑨“新堤路”三句:新堤已成,问询偃湖何日竣工,以见烟水濛濛的景色。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上面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落职闲居之时,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灵山“高千有余丈,绵亘数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就是写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或“西驰 ”,或东向,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在词人笔下,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 》词序中说 :“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 ,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 ”,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齐庵,是辛弃疾在灵山修建的一所茅庐。他说,我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 ,“在龙蛇影外 ,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啊!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我见面,向我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你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
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象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
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 ,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 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 ,于是辛弃疾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 标签: 豪放诗词
- 上一篇:归国遥(二)
- 下一篇:十月二十八日夜风雨大作
猜您喜欢更多》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 熙宁蜡祭十三首
- 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
与“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相关豪放诗词阅读
精品推荐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