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军
【提示】
励军,就是鼓舞军心士气。本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将帅鼓舞士气的方法:一是“礼”,善于约束自己,做到冬不服裘,夏不挥扇,雨不张盖,与士卒同寒暑;二是“力”,善于身体力行,与士卒同劳苦;三是“止欲”,克制私欲,与士卒同饥饱。只要将帅以身作则,“三军之众”就会“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怨”,“士争先登”,“士争先赴”,自觉地为国效命。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胜①。”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②,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③,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④,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⑤,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注释】
①三胜:三种克敌制胜的手段、方法。
②不身服礼:意为不能亲身执行礼法,即不能以身作则。服,从事,执行。
③不身服力:意为不能身体力行。力,劳力,勤劳。
④定次:驻扎宿营。
⑤合:合战、交锋。
【例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帅只要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与士卒同寒暑,同饥饱,同劳苦,同安危,就能够激发起高涨的士气,并进而夺取战争的胜利。田单就是这样取得即墨之战的胜利的。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 284 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联军攻齐。齐军在济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遭到惨败,燕军攻入齐国国都,齐湣王被杀,齐国七十余城悉数沦陷,仅存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齐国危在旦夕。
即墨是齐国较大的城邑,地处富庶的胶东,靠山近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坚固的城池和足够的人力。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为挽救危局,将自己的家兵和收容的残兵七千余人,加以整顿扩充。并亲自带头构筑城防工事,加固城墙,浚深壕池,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苦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将族人、妻妾编入军营参加守城,尽散家里储存的粮食给士卒。由于田单以身作则,使即墨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为保卫家园而奋战到底。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对手乐毅,派人入燕进行离间,宣称乐毅缓攻即墨,实际上是为了在齐国称王。如果燕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
骑劫到任后,即一反乐毅的做法,改围困为强攻,但依旧没有奏效。田单为进一步激励士气,诱使燕军行暴,便散布说,齐人最怕割鼻子、挖祖坟。骑劫中计,将捉到的俘虏鼻子全部割掉,并挖掘齐人坟墓。即墨军民看到燕军的暴行,个个恨之入骨,愤怒异常,纷纷要求同燕军决一死战。与此同时,田单积极进行反攻的准备工作。他先命精壮甲士全部隐伏起来,以老弱、妇女登城守护,使燕军误以为齐军少壮已伤亡殆尽。然后派人向燕军诈降,燕军信以为真,一心坐待受降,不加任何戒备。
田单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便搜集了千余头牛,在牛角扎上锋利的尖刀,牛尾绑上渗透油脂的毛草,并在城脚挖好几十个洞。一天夜间,点燃牛尾的毛草,驱赶一千多头火牛从城洞中向燕营猛冲狂奔,五千名勇士随之杀出,全城军民擂鼓呐喊以壮声势。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惶失措,四出逃命,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乘胜追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七十余城,取得了彻底胜利。
- 标签: 六韬三略
猜您喜欢更多》
与“励军”相关六韬三略阅读
精品推荐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