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栏
当前位置: > 吉林的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

校友会排名40名 查字典排名107名
所处城市:吉林长春 学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招生电话:0431-85684088 电子邮箱:zsb@nenu.edu.cn
官方网址:http://www.nenu.edu.cn 招生网址:http://zsb.nenu.edu.cn/

学校简介

211工程 自主招生 研究院

著名的高等学府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校本部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学校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占地80万平方米,净月校区占地70万平方米。

学校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为学校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张如心、成仿吾、丁浩川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职务。现任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校长史宁中教授。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9575人,其中,本科生1446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583人,外国留学生164人。

全校现有18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137个硕士学位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0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8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3个专业学位点。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4个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地域文明重点问题,信息化中国东北,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松嫩平原草地、湿地可持续发展,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等6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历史学科、中文学科、生物学科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农村教育研究所、世界文明史研究等2个学科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级专业实验室, 植被生态科学实验室、多酸科学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还设有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农村教育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中心、 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等全国性培训研究机构设在我校。 学校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和以出版教育类书籍而饮誉海内的高校出版社等。

东北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全校1401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48人,副教授431人,博士生导师184人。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历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近年来,学校以教育教学作为立校之本,通过实施“优秀中学教师培养工程”,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评奖中,东北师范大学获得14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优师工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学校开始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突破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实行现代教育理念下以课程为中心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学分制;改革本科招生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新闻传播、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实行按一级学科招生,两年后分流;文、史、哲按二级学科招生联合培养;推行“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修订培养规格与课程计划,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学校与英国、日本、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我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宽厚、教育素质高、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 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和本校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就业,还有一批学子出国深造。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18项, 科研经费总额近8000万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8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29项。2001年以来,CSSCI论文1571篇。2004年,学校SCI论文数255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由2000年的第58位上升至第28位。 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奖励19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获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东北师范大学素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夏日的校园,绿草如茵,杨柳依依;冬日的校园,瑞雪飘飞,银妆素裹。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新建了净月校区,在校本部全面维修改造并新建了一批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和良好条件。学校建有两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藏书量263万余册(不含电子图书)。有阅览座位4643个,有近900台计算机供学生检索和浏览网上文献, 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学校还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旱冰场、游泳场和国内高校一流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田径馆等。学校建成了现代化校园计算机网络。 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自然博物馆和2.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正拔地而起。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周末社团文化活动、大学生文化节活动等,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和熏陶。东北师范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全国性影响,2003年红烛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十大中国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193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38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

60年来,已有18万余名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

今天,迈进新世纪,东北师范大学正坚持教育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努力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围绕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建设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工程、软环境建设工程,持续抓好党、政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展开]
隶属于
教育部
创建时间
1946年
学校类型
师范类
重点学科
5个
硕士点
1个
博士点
133个
院士人数
185人
学生人数
2万~3万人
男女生比例
45.4%
特色专业
重点专业
教育学

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招牌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扶植下,逐渐发展成由培养本科生为主向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势头,讲师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高超教学技能,也着实令不少的学生着迷。

世界史

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重点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东北师范大学的世界史在我国史学界是非常有名气的,很多课程不仅吸引了许多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来旁听,还引来了一些外校的学生专程来听某些课程呢,可见这门课的“魅力”之大。这个专业每年都会从历史学新生中挑选十名优秀的学生成为史学基地生,而一旦成为史学基地生就意味着可能得到本硕、硕博连读的机会继续深造,这也是其他专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中文

一直是东北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历史悠久,始建于1946年,与东北师范大学同寿,在60多年的学科进程中,先后有像著名作家吴伯箫、诗人兼文学理论家蒋锡金等文学大家在这里任过教,知识积淀十分深厚,为中文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博大而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

1996年生物科学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当年新生中严格选拔出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基地班”学习,“基地班”实行学士——硕士——博士逐级分流连续培养的培养方式。

学费信息

当前学费:3850—6600元/年(普通本科专业)

文史类普通本科专业3850元/年,其中新闻学6600元/年,英语(国际商务管理,招有专业志愿的考生)13000元/年。

理工类普通本科专业3850元/年,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060元/年、软件工程(招有专业志愿的考生)9800元/年。

师范类本科专业免费。

就业情况

学校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近十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就业工作典型,2004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我校被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9年,就业中心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获此表彰的两个高校就业中心之一,2010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是六所大会交流高校之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9年对我校就业工作进行报道。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与农博会、汽博会、电影节并称吉林省“四大盛会”,被新闻媒体誉为“东师现象”。据统计,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对我校就业工作宣传报道500余次,就业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2008年,在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的背景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专门编发简报,以《东北师范大学创新高校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提振大学生就业形势》为题,介绍我校就业工作经验。2010年,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分别批示,要求将东北师范大学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做法,向全国各高校介绍推广。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学生为本、市场为准、服务为训”的就业工作理念。在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富有东北师范大学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 从“三分之一”到“内合外联”,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各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工作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被教育部树立为就业工作职能转变的典型。2001年,东北师大提出“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模式,成立了以东北师范大学为秘书长单位的“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有力拉动了东北高师毕业生充分就业。该模式再次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目前,协作体院校从成立时的17所增至28所,涵盖了东北地区全部高师院校,按照“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创”的原则,形成了以东北师大为中心、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东北教育人才品牌市场。2007年,我校联合东北高师院校成立了东北高师就业工作研究会,拓展合作新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实现了学生就业工作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2. 从“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到“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区域 ”向“全国”的市场跨越

学校在毕业生质量上打造“师”字品牌,建设大区域、开放式、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市场,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成为学校就业市场开发培育的基本战略。199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2001年,在原有的就业基地基础上,通过“距近校校联合,距远一校展扩”,建立以市(地)、县(市、区)为单位的区域性就业基地,并从中选设基地联系校,形成以联系校为“点”,基地为“面”,“点面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2003年,启动“百所城市就业市场开发规划”,以“高端巩固、中端拓展、基层引导”为原则,对全国五个区域、八个领域的两千家用人单位进行重点开发走访,在全国挑选了112个城市作为首批城市就业基地,实现了从“百校”到“百城”的跨越。在满足原有“高端”“中端”市场的基础上,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又进一步向“基层”迈进,号召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基础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并将举办“会中会”——“东北28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2007年,在全国相继出台事业单位执行“用人招考制度”、“编制核定”政策以及发达地区的“户口限制”政策的背景下,我校就业市场开始导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施企业“营销组合”运营模式,着力开发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师范和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2008年,又自主研发了评价市场价值的“五维”指标体系,完成了我校就业市场的一轮深度开发和精准营销。目前,就业市场已经从传统的东北地区拓展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地区、西南地区,东北高师毕业生遍布全国。通过有效的市场开发与协作,参加洽谈会的用人单位从2001年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430家攀升到2009年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200家;需求信息从4000条提升到近131453条;供需比从1∶8提升到1∶17。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校建立“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成为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跨越。

3. 实施“东师品牌”战略,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学校主动适应市场,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学校构筑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自主规划课程组成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在“营销”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在全国率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毕业生“诚信认证”服务,2008被评为吉林省首家“大学生诚信就业示范院校”。在“售后服务”环节上,优先满足毕业生回校进修和深造。在信息反馈环节上,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2002年以来,开展就业基地回访百余次,走访用人单位近6500家,采纳教育教学改革建议1300余条。

4. 变革信息服务手段,建设毕业生就业“无形”大市场

学校先后共投入30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的就业信息网络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息定制,2006年又推出了手机上网定制信息服务,实现了信息的“二次革命”,使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彻底摆脱了计算机的束缚。2007年,引入了“精准营销”的理念,建立了集成“双认证”、“双视频”、“双搜索”、“双手机”、“三定制”、“四网络”的“四二三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所全国知名高校一起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理事会成员。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移动就业网”,使毕业生完全摆脱获取就业信息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同时,实施了“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信息化招聘方案”、“2008名校推广计划”,并与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全国人才网络招聘的门户网站进行对接,扩大了毕业生就业空间。2009年,建成全国高校首个专业化视频洽谈室及视频就业网,推出远程视频就业服务支撑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网上就业全过程服务。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承办全国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建成全国网上教育人才市场首席品牌。

东北师范大学-咨询平台
  • 您好,您有哪些想咨询的问题呢?
  • 招生政策 志愿填报 专业咨询 升学就业 留学交流 其他
联系电话
咨询内容
免费咨询
0431-85684088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