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中考生的错误心理
整理了关于如何正确引导中考生的错误心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家长应正确引导初三生四种错误心理
一盲目应试型心理。这类学生思维状态还比较幼稚,没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对于自己的学习不太关心,认为时间还早,一次考试不能说明大问题,对考试表现出松散应付的态度。
二扞卫尊严型心理。这类学生通常是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在升学考试中成绩突出。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一贯视自己为最优秀者,希望通过考试来展示自己非凡的实力,强化自己在新的班集体中的地位。
三自卑胆怯型心理。这类学生以前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或者在某一学科上存在较大困难,他们很想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但明显感到仍然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于是对期中考试十分焦虑,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影响自己在新集体中的形象。
四求胜心切型心理。这类学生大多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他们在学习方面有很大潜力,通常兴趣爱好广泛,表现欲很强。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入学后的第一场考试树立自己全新的形象,突破以前的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进入正确的备考状态呢?下面就为大家提示三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
降低期望值。
以理智的态度面对考试,有表现欲望、希望快速转变个人形象标志着学生开始走向成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您的孩子对考试抱有很强的期待心理,您应当及时进行鼓励。但是,家长应当注意引导孩子认识到任何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论期中考试成绩如何,并不代表今后一贯的发展趋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加理智地对待考试,避免遭受过大的打击或者因为一次成功而放松努力。
2
放下思想包袱。
以平稳的心态应对考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第一次考试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担心考不好会给老师、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担心成绩会给自己竞选班委、评选三 好生等诸多事情带来不良影响。其实,这种担忧往往是不必要的,家长应当提示孩子考试成绩只是个人能力中的一部分,并不是综合能力的标志。这样可以帮助孩 子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以平稳的心态面对考试,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复习中去。
3
培养自信心。
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考试,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家长可以适当鼓励他们在第一次考试中有所突破。但是,最好制定出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只要与以往相比有提高就可 以,不必强求。家长的关注可以提醒孩子更加严谨地对待考试,合理目标的制定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家长还应引导孩子从新的角度审视考试的 意义,理解考试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一个检测,找出弱点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不要对考试存在惧怕心理,只要能够战胜自己就是胜利。
【如何正确引导中考生的错误心理】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关注
- 2010年宁波中考城区第二批普高录取分数线
- 2014年宁波中考政策出台 中考总分值调整为700分
- 2013年宁波中考保送推荐生和定向招生工作的通知
- 2014年宁波中考测试和普高招生工作的通知
- 2014届宁波市初中毕业学生升学体育考试日常成绩评分标准及考核办法
- 2012年宁波慈溪中学录取分数线为566.5分
- 2014届宁波北仑区中考体育考试游泳选项测试工作
- 2014年宁波镇海区中考游泳选测时间及具体安排表
- 2010年宁波中考城区第三批普高录取分数线
- 2013年鄞州中学中考录取分数线为559.5分
- 2014届宁波市初中毕业学生升学体育集中考试项目考试办法电子测试
- 2014年宁波体育中考方案出台 中长跑成必考
- 2010年宁波市中考考纲英语
- 2014年宁波高中段招生政策出台 志愿填报分两个批次
- 2011年宁波城区第二批8所普高划定录取分数线
网友关注视频
- 中考英语
- 2019年北京中考生物真题解析1
- 七年级下册英语书人教版2017全国中考英语真题
- 中考英语
- 2019年北京中考生物真题解析5
- 中考语文
- 中考英语
- 中考英语
- 中考物理 这些关于内能的理解好多同学容易掉进陷阱里去
- 中考英语复习选择疑问句练习初中英语情景交际主谓一致
- 少年派:文科班主任真是绝了!让中考状元跪着上他的历史课
- 中考英语
- 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2)
- 中考英语
- 英语课本七年级上册2017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19江苏省淮安市中考物理第8题 根据两电阻的U
- 中考英语
- 中考英语
- 中考英语
-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真题解析5
- 中考英语
- 中考作文热门主题及高分指导
- 中考英语
- 中考英语
- 60节课学完初三物理+中考物理复习(全)
- 中考作文快速提分,教大家这个写作技巧,掌握考试可加分
- 【中考语文】总复习
- 中考历史如何拿高分?这里讲的全是重点!
- 2019年北京中考地理卷真题解析3
-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