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地理网 来源|2017-01-11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 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及目前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及名称,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利用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特点。
情感价值目标
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极地地区的范围
2.独特的自然环境
3.《南极条约》主要内容
4.在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难点:1.为什么南极地区平均气温比北极地区低得多。
2.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名称和位置。

(第 1 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同学提供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并制成演示文稿;由 8 位同学编写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南北极地图
教学课件:反映南极和北极自然景观的图片。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从复习原有知识入手,在教材提供的北极地区地图和南极地区地图上描出南北极圈,这样极地的范围、包括的地区就一目了然了。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的是:
1.让学生找出南北极圈的纬度(南北纬66.5°)。
2.站在北极点、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同的。
3.在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南方,而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北方。
4.北极地区中心为海洋—北冰洋,南极地区中心为陆地—南极大陆。

二、在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中,学生主要介绍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特点—酷寒、烈风、暴雪;冰雪高原;白色沙漠等。在表演时学生尽可能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使同学对南极的自然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南北极图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把这种认识引向深入。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让学生把对南北极的自然环境特点总结并填表使学生对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有一完整的认识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动画链接:极地地区——北极熊与企鹅)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范围

海陆状况

气候特征

代表动物

三、学生阅读教材图“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结论:南极地区的气温比北极地区低得多。教师提出探究课题,请同学们根据了解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南极地区的气温比北极地区低得多?
教师把学生探究的结论归纳并总结(视频链接:冰雪高原南极洲):
其主要原因是北极地区为海洋—北冰洋,南极地区为高原大陆,海洋散热慢,对阳光的反射率小。南极大陆地势高,大陆上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冰面把90﹪的阳光反射回去,再加上有漫长的极夜,多烈风,所以南极的气温更低。

【板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1. 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大洋
2. 南、北极气候和景观
3. 南、北极点判方向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资源宝库:
a. 它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
b. 它的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c. 它的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2.南极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学点评】
本节课从原有知识入手,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进行了解,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意识的培养。在复习原有知识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小品从编写、排练到道具的选择都要教师进行引导,特别是在内容上,一定要体现南极的自然特点。在探究难点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充分运用以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中才能体会到快乐。

(第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著名的探险家斯科特和阿蒙森的探险故事和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秦大河等六国科学家穿越南极的资料及图片,我国长城站、中山站、雪龙号考察船的图片,编制成演示文稿。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南极矿产图
教学课件:资料和图片的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图片并进行整理,在教师指导下选取典型事例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同学们介绍探险家的勇敢精神,现代科学家的勇于奉献、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视频链接:我国南极考察)
可选的典型事例:
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秦大河等六国科学家横穿南极的事迹。
我国科学家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事迹。
(视频链接:南极的探险和考察)

二、教师号召同学们向科学家学习,同时提出分小组讨论的问题:
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到极地去科学考察?
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应如何利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如:南极大陆今后可以成为南半球航线的中间基地;南极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地证据;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应各国平均分配或扶助贫困国家等。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㈡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必修课程地理Ⅰ的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建议

加强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设计

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地球五个基本气候带的划分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