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体系安排的思考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体系安排的思考
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高中地理教学到高二文理分科后就承担着新课教学和复习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学习选修一和选修二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复习初中四册书的内容和必修内容,可以说任务重、内容多。很多学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只是机械的将几本教材进行组合,如高二上学期学习选修一和复习初中地理一二册,这样的安排显得体系不清,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处理好新课教学和复习的关系,如何安排该阶段教学内容的体系,对于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本人就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提出一些看法,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探讨!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体系安排的依据和原理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原生和次生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文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

地理思维模式涵盖自然和人文两大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5个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可分为经济要素(资源、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信息等因素)、社会要素(政治政策、军事国防、文化教育、历史,宗教、个人等因素)以及环境要素(是否存在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自然地理要素相对稳定,因此我们只能因时因地制宜地对它进行充分利用与改造。由于人类活动的广泛性与能动性,人文地理要素往往变化较大(如科技因素,农业区位中的市场因素,工业区位中的市场、原料、交通、劳动力等因素,城市区位中的宗教、军事、旅游、生态等因素),一旦地理事物适应不了这种变化,便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工业问题(如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城市问题(如上海市的问题)、交通问题(如交通拥堵、西南交通运输的落后)、环境问题(如酸雨等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东北林区森林减少等生态破坏)等。

人教版必修上册教材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从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和海洋四个方面对每个自然地理要素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整体性中指出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必修下册主要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农业、工业区位论)、居住活动(城市区位论),地域联系活动(交通区位论)、环境等方面引出了人文地理要素,并对所有的地理要素作了综合,同时指出了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及其产生的问题。选修课程进一步予以升华,选修一在人口与环境、城市功能分区等章节中充分了体现了这条地理思路。尤其是选修二,在分析国土整治地理背景(问题原因或开发条件)时更是如此。初中地理无论是从宏观的总论还是微观的洲、地区或国,皆是按照地理思维模式予以建立。教材始终贯彻着这么一条地理思路,它指导着我们如何用地理思维去分析地理问题。

二、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第一学期主要内容:

地球地图知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水与海洋水、地壳及地壳变动、自然带等自然地理内容、中国地理(总论)、世界地理。

第二学期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涉及到高中必修

二、选修一的内容)、中国地理(分区)、国土整治(选修二)。

三、教学安排的建议

以上学习内容和顺序的安排既按照地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又基本保证了教材内容的体系。进入高二要复习初中地理这是必要的安排,但不能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要先复习地理基础和自然地理,这是整个地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这个部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该部分的学习重在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产生的内在原因,教师要注重讲清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规律,以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该部分的学习对整个地理复习过程十分重要,是复习初中地理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该部分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前面复习,趁学生对高一地理还有印象,趁热打铁,讲清规律,加大难度,使学生真正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只有打好自然地理基础,结合中国地理的自然地理特征学会具体分析,并能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轻松提高区域分析能力。然后结合所学上面所学地理知识复习世界地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区域分析方法。摆脱死记硬背的误区。

第二学期安排复习必修二和学习选修一,使人地关系的内容构成一整体。区位选择和人地关系是最有地理特色的内容,也是当今地理科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主题。区位选择涉及到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中心、渔场、盐场等的影响,综合性强。这要求学生首先正确理解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特点,然后分析它们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点。人地关系部分的复习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延伸,还涉及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该部分的复习,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途径。

学习中国地理(分区)和国土整治,先了解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的地理要素的特点后,综合分析该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整治的办法。这种复习思路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容易让学生理解一个区域内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复习北方地区的时候,提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东北农林基地的建设的问题,更容易让学生利用该区域的区域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并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体系安排的思考】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初探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教学也是一种“调动的艺术”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地理创新教育四步曲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解读

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创新尝试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策略

试论地理教育哲学

地理课改的思考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