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地理科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地理科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说:“要完全理解现在,永远只有从历史出发才有可能。”在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既有众多的地理大发现,又有成千上万地理学家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日常教学中如能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本学科的科学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是无数科学家与谬误做斗争的过程,必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留下难忘的印象,使学生萌发探求的欲望。本文拟立足地理学史的教育内涵,对地理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作些探讨。

一、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整体理解 哥德说过:“科学史本身就是科学。” 如果说地理学给人以知识,那么地理学史则给人以智慧。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是反映地理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历史,蕴涵着地理学家的业绩、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广阔深厚的知识背景,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整体理解。

1、理解地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地理学史立足于过去与现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交*点上,通过学习地理科学的发展史,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如世界近代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它的意义超过了地理科学,几乎对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哲学都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是人类近代飞跃性进步的先声。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给人类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现了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资源,刺激了产业革命的迅速到来,因此地理大发现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2、理解地理科学发展的相对性 地理学史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进理科学的演变过程,通过地理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也经常犯错误,科学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地理学史上被否定的理论何止一个两个,也唯其如此,人们才应该更爱科学,更尊重科学。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合地理学史,让学生在历史背景或框架中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发现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或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如关于古今宇宙观的发展,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就体现了这种相对性。

3、了解地理学和地理科学家 一部地理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对现有的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如通过讲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西方“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等哲学家、地理学家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可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内容时,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使他们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对课本知识的领悟。

二、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地理科学史大量形象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可形成理论与事实水乳交融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使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从比较肤浅和零散发展到比较深刻和系统,从比较片面发展到比较全面,促进知识的内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活动中,将知识逐步内化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有利于发展智能,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如在讲述板快构造学说时,先讲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学说、规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再现了知识的生成,具有独特的智能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再如通过对“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计算地球周长方法的介绍,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将“赤道长约 4万千米 ”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学先驱们创造、发现的历史,创造推动了地理学知识完善的进程。没有地理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发现,就不可能有现代地理学的辉煌成就。他们是进行创造活动的榜样,同时地理学家们在创造活动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经验知识,为我们进行创造提供了示范指导。地理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教育素材。地理学史料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回到先前的地理学前沿。

通过人类认识地理世界的真实而又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地理奥秘时的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并受到研究方法的熏陶。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明确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激发问题的学习情境,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因为只有敢于怀疑,才有可能激发认知矛盾产生,也只有产生了认知矛盾,才有可能提出和明确存在的问题,因此,地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怀疑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例如,李四光不对“中国贫油论”产生怀疑,哪能为祖国找到大油田?魏格纳正是对“大陆固定说”产生怀疑,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从而开辟了地球科学发展的新思路,这些真实生动的事例,不仅可使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科学发现、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养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同时,还为学生如何质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2、培养学生求变的态度 现代教学观认为,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是为了突破规则。更新和突破都是求变,求变作为一种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对他人及对各种活动作出定向选择,它是推动创造、发明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内驱力。没有求变,问题依然只能是问题,只有求变,才可以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帮助指导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应注意重视对学生求变态度的培养。如现在的“板快构造学说“经历了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否定-完善-再否定-再完善后逐步形成的。

地理学家们勇于探索求变的态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激发学生形成科学求变的态度能发挥巨大的榜样作用。

3、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活动不仅需要进行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联想,提出多种假设可能的能力,还需要由表及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总结规律、发现本质的辐合思维的能力。地理科学本身所具备的区域性、整体性和差异性,尤其需要科学家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地理学史教育,可以使学生知道地理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知识、怎样进行创造的,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分析、如何寻找适合的手段或工具去猎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懂得如何分检、合成、提取和加工信息,从而形成从事创造活动所必需的综合分析能力。现代地理学把空间和过程研究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地理学脱离过程、满足于静态研究的方式,使地理学的发展走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对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通过讲述洪堡考察探险的经历和学术成就,可使学生知道洪堡的一些列科研成果都是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积累大量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得来的,如他根据收集的资料,首创用等温线表示温度分布的方法,绘制了全球第一幅等温线图;通过研究亚欧大陆同纬度地区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出现的气温差异,创立了“大陆性”这一概念。

这一切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不知不觉受到了方法论的熏陶。

四、有利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各种习惯势力、已有的学说与传统的观念,常常会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只有具备敢于冒险、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才有可能冲破习惯势力的阻挠、传统观念的束缚,完善或修正原有的学说,开辟新领域,创造新天地。因此,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时,需要愈越重重障碍或阻隔。他们既要有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又要有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在科学史上,许多优秀科学家为坚持和捍卫真理或遭受挫折,或付出沉重代价、以至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布鲁诺、伽里略因支持与宣传日心说,而惨遭罗马教廷的杀害与监禁;魏格纳为捍卫真理与自然险境以死相搏;哥伦布、麦哲伦、徐霞客勇往直前,置生死而度外。

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的矢志不渝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关脑。”人们在揭示自然奥秘、把握事物契机、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既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又要为此长期积累、储备,要有毅力和恒心。这种对待科学刻苦、专注、严肃认真、脚踏实地的态度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地理学史隐含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真实地展现科学发现途径中的困难艰辛、科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和为科学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以及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道路、科学家的品德力量……所有这些给人的启迪与鼓舞,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洗礼,甚至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生从这一段段历史中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精神与思想。

【地理科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相关文章: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地理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应掌握的几种方法

精心设计学案 引导学生自学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地理课改的思考

素质教育与地理研究性学习

地理教学初探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