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重庆中学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

重庆中学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
地理网 来源|2020-02-27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以“泥石流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在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这一部分,不同版本教材对于自然灾害的介绍形式及侧重内容均有一定差异,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剖析也见仁见智,因而无法以教材定教法,只能根据《新课标》实施教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能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以泥石流为例,探究其“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学习灾害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预防灾害和逃生自救。所以本节课将在泥石流成因探究的基础上,掌握其预防、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和设计理念 

自然灾害发生于自然界,在地区上存在差异性,在时间上“可遇不可求”。若要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自然灾害,需要更多的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然而,中学生由于学习紧张,走进自然的机会往往较少,所以缺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这让地理教学多少失去了些“现场感”。“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结合重庆的地形和气候,选择本地常见的泥石流为学习对象,能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灾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自然灾害不仅仅是成因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懂得防治措施的探究。实验探究得出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能回归于现实生活,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新课改中提出了“探究学习”方式,但想要探究自然地理现象难度极大,因为无法将其移植于空间有限的课堂之内。然而,借用其它学科(如物理) “模型+实验”的方式,可以形象的模拟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并逐步探究其成因。所以,地理实验教学将设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了解家乡的、身边常见的自然灾害;,掌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图片资料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式;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泥石流灾害产生的条件以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演示和说明的方法和手段,表达思考成果并和教师同学交流;分析显示的案例,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练习;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原则。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自然灾害概念的理解及类型划分;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条件、危害及应对措施;

 (二)难点: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成因探究;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探究。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一)制作教学用具:自制泥石流实验模型及相关实验道具、三瓶水(两多一少)、真实草皮、逃生自救手卡; 

(二)调试多媒体设备:连接电脑摄像头,调试切换画面。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走进生活 

感受家乡 

 

课件展示重庆嘉陵江、缙云山等学生家乡美景图片 

学生以辨识风景地点方式,认识家乡美景。 

以家乡之美引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进行自然灾害预警演习,提出自然灾害可能就在身边。 

 

 

警笛引起学生高度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对家乡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护之情,提升学习兴趣。 

 承转过渡 

 

想要在灾害发生时自我保护和及时逃生,想要更好的保卫家乡和建设家乡,我们必须先认识——自然灾害。

 

对比分析 

形成概念 

展示溪流瀑布、河水污染和暴雨洪涝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灾害,总结学生发言给出概念。

学生区别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思考得出自然灾害概念。 

 

通过案例对比,学生能分析自然灾害的属性,理解概念并能判断常见自然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读图分析 

问题引领 

展示自然圈层的结构图,提问:自然灾害发生于自然环境的哪些圈层?可以归为哪几类? 依据学生回答,总结分类。 

读图并回答问题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根据发生的圈层分类,让学生思路清晰,分类明确。

 

承转过渡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自然灾害? 

了解家乡 

认识灾害

 借由学生依据生活现象的回答,引导得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提出疑问:暴雨、洪水会不会一定产生泥石流?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 

 

关注家乡的自然灾害,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现“地理知识生活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承转过渡 

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模拟实验 

探究学习 

追问探讨要模拟泥石流发

生,需要哪些道具以及如何使用。 

提供学生泥石流实验的模型和道具(泥土、水),协助学生完成泥石流模拟实验。 

调试多媒体和摄像头,对学生活动进行 “现场直播”。 

归纳总结泥石流发生条件。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得出泥

石流发生的条件。 

 

实验是把知识再现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思考,在不断的追问中探究泥石流形成条件。

 

学以致用 

深化探究 

提供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并通过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内部和西北地区的对比,引导分析中国多发泥石流灾害的地区和地形气候条件。

 学生分析降水图和地形图,分析归纳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和发生条件

 活学活用,现场检验知识是否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引申知识。 

 

归纳总结 情感教育 

 

总结泥石流的成因: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山区沟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松散泥石);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暴雨急流)。 

展示舟曲泥石流灾害后图片和音乐,铭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伤害和家园的破坏。 

看图片,听音乐,感受自然灾害的对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伤害。 

 

语言、图片和音乐的配合,对学生进行情感、生命教育,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更加深刻、刻骨铭心。 

 

承转过渡

  我们可以完全避免自然灾害发生吗?如果不能,我们如何预防和自救? 

设置场景 

合作探究 

再次以泥石流为例,展示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在泥石流发生的不同阶段该如何预防和救治。 

生生讨论,合作探究 

 

 

 

根据泥石流的成因来思考防治措施,并通过实验效果得以验证。从而前后呼应,对比鲜明。

实验模拟 前后对比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学生讨论得出措施是否有效,并展示现实图片。 

学生代表进行实验操作,其他学生现场观察实验过程

 课堂总结 

情感升华 

 

引导思考人对自然灾害的“减轻或加重”的辩证关系,指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升华——人地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板书设计】

 

【重庆中学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课后教学反思杂谈

高中地理联系实践进行教学探究

在农村高中地理中开展实例活动

地球五个基本气候带的划分

漫话自然灾害的双重性

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高考地理:冲刺阶段要以纲带目

中国部分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