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一课教学设计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地球自转,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本课教学设计参考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考虑到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际设计。
为了优化本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本课中融入了不少地理实验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地球自转中,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讲而过,或者只是看看教材中的实验,本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去体验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学生积极性很高。在第二课时地球公转中,需要学生分小组进行地球公转的演示实验,在小组中不仅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们分工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意识,加深了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不足之处:
1、《地球的运动》一课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很明显的用时间比较长,我看其他老师大部分安排了两个课时来讲解,因为学生动手、学生参与不可避免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2、实验演示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与此同时有同学在小组合作中缺乏他人意识也表现出来,自己会做只顾做自己的,让其他同学看着,导致有些学生参与不进来。还有的学生初次做地理实验表现出一脸茫然。可能是分组的时候没有考虑好,小组人数不能太多,还要兼顾学生的程度、性格、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3、讲完之后,感觉教学方法单一。除了运用地理实验来优化这一课之外,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讲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演示地球运动的过程来接受知识,再动手做演示实验。
4、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流程,要大胆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一堂课45分钟,有一些教学环节要与自己教学实际相适应,要有侧重,有省略,不要拘泥于固定模式,让课上的更贴近实际更灵活更精彩。
5、学生是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个体,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地理教学初探
★ 地理课改的思考
★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一
★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