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地理网 来源|2017-08-02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本文主要的讨论的内容。下面是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

  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

  (2)平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00~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

  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几种常用的辐射形式:(物体本身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能量越集中在其短波部分)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简介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太阳是地球的根本热源,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活动]P29

  二、热力环流:

  1.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活动]P292.热力环流的形成:

  [比较各点气温与气压的大小]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3)城市风: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活动]P30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教学反思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①特点: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②意义: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风的形成:

  (1)高空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与影响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③摩擦力永远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减小风速)

  [习题]:北半球一人背风而立,高压和低压分别在他的哪个方向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 3.风的形成: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教学反思

  略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

  a、风向-风来的方向;

  b、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材表述问题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一生中必须看的51个地方

一年一熟的雨养旱作农业

和高一新生谈如何学好地理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策略

高速公路的特点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