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于2005年秋季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全面展开。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是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下面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谈一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的科学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正确。笔者认为,应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以高中地理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地理教学的各种内部关系。

第一,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现行教材是以《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为依据编写的,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前者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事物及其演变和分布状况等,通常称之为“地”;后者包括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等,通常称之为“理”。“地”和“理”是统一的。有的教师认为地理事实“易学易懂”,教学中不予重视,以致学生缺乏对地理事实材料应有的感知;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光讲“地”不讲“理”,教学囿于地理事实的单纯描述和堆砌,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地理事实与所反映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以基本原理统率事实材料,以事实材料印证基本原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关系。知识不同于技能。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为例,学生在用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时,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属于知识,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逻辑推理,以及绘制图表等,属于技能。知识和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地理技能是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技能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第三,地理教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系。《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三部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按《课标》要求:①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地理事实材料,努力发掘情感、价值教育素材,做到寓情感、价值教育于地理教学中,使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③价值教育需要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并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才会接受所教的价值观。④在情感、价值教育中,理性推理是价值分析的基础,但教师可采用情感的美学的手段加以辅助。

二、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的。

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地理教材。现行地理教材已经做到了一“标”(《课标》)多“本”(不同的版本),虽并非完美无缺,尚须不断完善,但必须肯定,教材的内容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如何保证地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避免孤立地分析地理事象。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以致发生“连锁反应”,在经过一定时期之后还会引起地理环境的整体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事实上,不同地理现象、不同地域特征都是不同地理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例如,分析历史上黄河多灾的原因,单从自然条件去分析显然是不够的,既要考虑到黄河流经地区的特征,特别是黄土高原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植被状况等自然条件,还必须联系过去不仅缺乏治理措施,而且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致使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等加剧了灾情的人为因素来分析才行。这就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

第二,要力求使教学与学科的新近发展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师要经常地、广泛地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地理信息,尽可能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客观实际,并在有关教学内容中予以适当反映。如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GIS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等。

第三,要注重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而当前人才需求和培养也凸现综合化趋势。所以新课程努力软化学科界限,强调综合性。高中地理新课程从结构上也倡导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所体现的不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如《课标》中选修模块内容的选定。

三、教学的科学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实施地理新课程要运用科学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二部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程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是整个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模式,下述几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教师和学生应当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选择和调整,依据《课标》设计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依《课标》编写的教材是知识教学的材料和部分依据,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包括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课内外实践活动,以及必要的讲授等。

第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积极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式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可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

第三,在探究活动的实施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做主讲者,一定要以虚心的态度做一个旁听者,当学生出现难题时,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答案,而是提供思考问题的关键点,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虽然不做问题专家,但也并非旁观者,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大家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粗浅体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提升课程意识,提高素养与专业化水平。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材表述问题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体系安排的思考

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及实践

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应掌握的几种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