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对策研究

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对策研究
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民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从而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

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地理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课堂自然也就和谐了。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在地理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课件巧妙导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新课导入能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找到所要学习内容的位置,并了解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但却很难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实施启迪学生思维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新课引入的方法就打破了传统新课引入法的局限,它不求知识的完整与体系,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生活入手,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时,用flash制作的《沁园春·雪》和《村居》给同学们展示图、文、声并茂的课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为我们描绘了哪个地区的壮丽画面?而下面这首诗中所呈现的又是哪个地区的迷人春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不用说,大家都能立即判断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北方和南方地区。本节课让我带领同学们去神游祖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由此可见新课导入的关键不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在哪里、是什么,而是要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的灵感,从而寓教于乐。

2.在课堂上强调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大 。⑴举例:诸葛亮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战争中取得了像“草船借箭”等辉煌战绩;⑵开车做买卖经常与地图打交道——必须学好地理;⑶能显示出博学,如坐火车一睁眼,看到周围有茶、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就判断该地土壤类型为酸性土壤;再如,在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提的一些竞猜问题,有很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能够激起学生学好地理的欲望和决心。

3.在课堂上教师能放下架子做到师生平等,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拉近了师生距离,消除了因师生关系不平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的现象。笔者采取了许多方法,收效很大。⑴上课前一二分钟讲个笑话;⑵讲历史故事,如在讲授“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里的京杭运河时,向学生讲隋炀帝以及其它与地理有关的历史故事;⑶师生共同演示表演,如在授课地球运动时,以学生或教师的头比作为太阳或地球,师生共同模拟运动轨迹和产生的现象,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早一些。这句话不好理解,也可用此法。

4.地理课上做游戏。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青少年,在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世界;让一名学生担任“国家水利部部长”答“记者”问等等。

二、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备课要认真、充分。认真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不仅要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做到因人施教。

(1)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看似不如老教材那么完整、严密,但却更灵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教材重组、对知识有所迁移,切忌一个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复制”,一个班又一个班“放映”。例如在“黄河”一课的备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的步骤,而是将教学内容有浅入深地分成了四大板块:黄河知识知多少;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灾难几多许;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黄河古诗文背诵、眼明手快查地图、假如我是县长等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更加和谐了。

(2)认真研究教材,寻找记忆窍门。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抽象、难记的知识,使其简单化,学生记起来自然就容易了。如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工业区内主要有六个工业城市,学生很难记准确,没有方位感。经反复研究教材插图,我这样设计:先记首都(东京)、在东京南方为横滨;再利用濑户内海记(大阪)——大阪位于濑户内海的东海岸,神户位于大阪西边,这样就记住了四个——比做为两对“孪生兄弟”。名古屋位于两对“孪生兄弟”中间——比做为一个“独生子”。北九州位于九州岛的北部——也比做为一个“独生子”。同时可利用横滨来记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位于横滨的西方。这样学生对六个工业城市的空间分布位置就清楚了。其中横滨和神户为日本著名的两个海港。再如俄罗斯境内的北亚三条河流,我结合了初中学生快毕业的现状让学生这样来巧记:自西向东,快毕(鄂毕河)业(叶尼塞河)了(勒拿河)。

2.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这就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关系和谐、互相尊重的教学环境。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关系和谐、互相尊重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1)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模式。为了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我采用分组交流或讨论问题等形式,在必要时允许学生回头或下桌进行讨论,说白了,就是说学生的一切动作或活动,只要是为了学习我都支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小组怎么分呢?我借鉴江苏省洋思中学分组模式,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力求做到均衡,我将每班按6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每次单元测试后,按“三率和”成绩评定出几个优秀小组,加以表扬。这样组与组之间有了竞争,且组内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差生转化也快。经过实践效果不错!

(2)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的观点,绝不轻易做出评判,多表扬、鼓励,少否定。我在讲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鲁教版)》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日本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说出自己身边有哪些日本进口的产品?一位同学经思考后站了起来回答说:“衣服!”。这位同学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截然不同,教师是想让学生举出本田汽车、摩托车,松下、索尼牌电视机等等。若教师当时不加思考,就将该生答案一棍子打“死”,她以后再也不会主动站出来回答问题了!退一步考虑,谁能说该生身边没有日本进口衣服?日本虽然不盛产棉花,但棉纺织工业较发达,侯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也可证明,100%的棉花需从国外进口,衣服也属于工业产品。当时我认可了她的答案。讨论问题时,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当理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只要教师尊敬学生,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能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相信什么东西都能学好,学生讨论问题的参与率也提高了。

(3)提供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呈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认知材料的呈现方式,大致有语言、文字、事物和图形等基本方式,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展现时都应贯彻形象、直观、新颖的原则。在对各种地理景观进行描述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图片、幻灯和录像带。如在学习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时,让学生先通过看录像,获得感性认识,引起学习兴趣。再指导学生通过屏幕展示我在互联网上收集的图片资料,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还可以讲亲身南行经历。(教师拿出照片讲)

某年2月17日~24日

起点: 淄博(北方地区) 终点:苏杭(南方地区)

淄博

苏杭

植被

小草枯黄;树木枝条光秃秃

小草绿油油,田野开出了野花;树木有绿色的叶子

农作物

小麦枯黄

小麦已苏醒抽出了新叶

河流、湖泊

河、湖很少或干涸

多河湖,水量越向南越多,水里有鸭、鹅在游泳

行人穿着

穿着厚厚的棉衣,很少外出

换上春装开始到田野里劳动

天气

多风无雨,天气干燥

出现雷雨天气(到苏杭时正赶上雷雨)

3.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其学习、生活能力

(1)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极其丰富的,这也是地理开展德育的一大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哥白尼、麦哲伦以及南极科考队员等为探求真知不畏艰险的事迹。这些介绍,不光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品德教育。

(2)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包罗万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就要求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即学生能见到、能感受到的地理现象,这样在交流中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不同区域内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如讲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时,以往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感兴趣,上课时我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2)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3)设计一条旅游线路:从淄博→太原→哈尔滨→苏杭地区→桂林→海南旅游,深化气候问题:提问:①如果二月末你顺着这条路线旅游,你的着装应有什么变化?②如果以上六地进行房屋设计招标,你能帮助设计吗?为什么?③沿这一条线路旅游,景观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④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4)沿这条旅游路线人们的吃、穿、住、行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5)你在旅游途中,发现土壤有什么变化?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南北方在自然和人文地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就是南北方的气候不同造成的。南北方各自区域内,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吃、穿、住、行、植被和土壤。

4.重视教学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能寻找到不足,课后反思对于教师今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努力去提高与完善;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样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也才更有利于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可以这样说,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成长档案”。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中,才能不断地进步。

三、强化师生互动,营造开放、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

1.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把学生定位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给学生充足的、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1)就地理新教材而言,在内容的编排上大大增加了一些开放性、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讲“世界宗教”和“聚落”两部分内容时,课前我安排同学们通过借阅、查找有关图书、资料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的不同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的资料、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和有关城乡景观差异的图片及数据资料。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相互交流、补充,然后让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并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结合地图展示、说明自己搜集的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聚落景观图片,辨别分析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样,既切实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赋予了学生充裕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有效的确保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在课堂上提出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间的联系,教会学生不要孤立地理解问题,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会有几种原因造成的,要从多个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如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而有“专家”说气候变暖导致海洋表面蒸发增大,并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并说明理由。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简明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必要时,教师要做拓宽、延伸。

(3)教师还应提倡学生多思多想,鼓励创新。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对学生学习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要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多设计多样答案,利于解放学生的思维的问题,如“从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根据当地的环境、资源特点,你认为新疆经济的未来之路应当如何走?”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特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常规,多角度、多思路地分析地理事象。进而还可请学生由远及近地讨论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应如何充分利用优势,摆脱制约因素,促进家乡的繁荣与发展。

2.教师作“导演”,学生当“演员”,让学生走上讲台“唱主角”

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当导演,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活动,演好每一场“戏”。在活动中,教师要满怀情感和希望,认真倾听,适时辅导,在学生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当好裁判,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本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切实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这样做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课堂活力,切实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不同学生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不尽相同。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学生大胆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赋予学生“体验自我”“走向成功”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切实激活课堂。如在“中东地区”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中东地区成为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等有关问题,我让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主题,通过查阅有关报刊、资料或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材料,将它们整理成文稿的形式或制作成计算机演示文稿,让学生轮流登上讲台分析、演讲。学生讲完后,教师进行归结、评析,并引导同学们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从而实现了“师生角色的换位”,强化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案例特征与现实状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作为教师始终要记住的一个原则是:我们是戏的导演,学生才是戏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觉学习,在愉快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正确处理好高中新课程中的两个关系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浅谈地理课程改革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地理创新教育四步曲

地理速读预习指导法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活化记亿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