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七年级-亚洲的人文环境

七年级-亚洲的人文环境
地理网 来源|2017-03-14 发表|教学分类:说课稿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亚洲的人文环境

04亚洲的人口

上一节是亚洲的自然环境,像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是自然环境要素。从这一节课起是亚洲的人文环境,像人口城市的分布、农业工业的发展、民族种族文化的差异等等都是人文要素。

1、人口总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人口达到36.8亿,2004年人口达到38.7亿,占世界同期人口的61%。仅仅一个亚洲就占到了七大洲人口的大部分,61%啊,这可是大半壁江山啊。

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人口超过了10亿,即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全在亚洲,人口超1亿的11个国家,亚洲占了6个。在世界上还有两个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跨过1亿门槛的国家都在亚洲,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数排名世界第12、13位。它们是越南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的人口都已经超过了0.9亿。

现在我们为各大洲画一个人口柱状图,按由高到低顺序。亚洲38.7亿,非洲8.69亿,欧洲7.25亿,拉丁美洲5.51亿,北美3.29亿,大洋洲0.33亿。从图上看,亚洲一枝独秀、鹤立鸡群、一览众山小。的确,亚洲占到了61%,其他所有大洲加起来也比亚洲少。大洋洲这种洲的人口也就只相当于我国重庆直辖市的人口。在图上,我们用了拉丁美洲,这是另一种划分美洲的方式。南北相连的美洲,原来我们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现在以美国和墨西哥国界线划分。美国以南,主要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属于拉丁语系,全是发展中国家,称拉丁美洲。剩下的美洲就只有美国、加拿大和丹麦属地格陵兰岛了,属发达国家,称北美。注意,不是北美洲。

2、人口分布:

亚洲人口众多,人口密度也比较大,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这两个地区是世界人口的稠密区。即包括亚洲六大区里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热带沙漠区,炎热干燥,人口稀少,人口密度大部分为10人以下。中亚和我国新疆情况相似,人口密度也为10人以下。我国新疆的人口密度大约为8人/平方千米。北亚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终年寒冷,人口更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相当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每平方千米2人左右。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这与两个地区文明发展早,农业历史悠久,很早就养育了众多的人口,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虽不是古文明发祥地,但位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之间的海上通道,很早就受这大文明的影响,文明的光辉很早就辐射到了这些地方。文明的扩散和人口的迁移是始终相依相伴的,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很早就仰慕中华文明,曾在不少时候到过中国的首都来朝拜。中国的华人也大量扩散到这些地区,东南亚也成了华人华侨最多的地方。

3、人口增长:

亚洲的人口增长也是比较快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年递增5000万,两年就是1个亿。同期世界人口增长8000万,世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1.3%,所以亚洲每年增加的人口也占世界的60%。

我们在世界各大洲人口柱状图上将增长率也画成柱状图合在一起,可以看出欧洲人口负增长。人口负增长将使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和国防兵源不足。欧洲国家如俄罗斯、德国、法国等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当然,你不必担心他们国家的人会死绝,因为-0.1%,即平均每千人中1年减少1人,那7亿多欧洲人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死完的。再说,人家欧洲也接纳了大量的外来移民,比如,你有条件,你也可以到欧洲去,再在那里找一个欧洲媳妇或者欧洲老公,当然,欧洲人比较魁梧,如果你个头太小了,就算了,你想呀,打架的时候你打不打得嬴。虽说两口子不可能经常打架,但既便不打架,你旁边经常站一个又高又大的人,而你又矮又小,你承受得了吗?

在各大洲中,人口增长最快的非洲是最令人担心的,人口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差,本身就比较贫困。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非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当然,亚洲的某些国家同样面临同样的问题。

4、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生存,要吃饭,要求生产更多的粮食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为了满足增产粮食的需求,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地,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土地等资源面临严重的压力,环境会进一步恶化,环境的恶化会使粮食进一步减产。本身是需要增加粮食,到最后反而适得其反,粮食减少了,粮食减少会再去开荒种地,这就形成了恶心循环。

我国就是典型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建国后是经历了这个恶性循环的。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政府始终都在为养活全国人民伤脑筋,连外国人都跟着着急。有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书名《谁来养活中国人》。当时我国人口5亿,书中明确说:没有哪一个政府能够养活全中国人。的确,那时的中国许多人吃不饱饭。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人家大寨在山区,能够将山区推成平原来进行耕种,所以全国人民都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许多的森林开成耕地,许多的草原开垦成了耕地,连像洞庭湖、鄱阳湖这样的大湖许多水域都变成了水稻田。后果是环境变差了,仍然没有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

我国什么时候解决温饱,1980年前后,逐渐包产到户,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一下发挥出来,后来的袁隆平杂交水稻问世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在1984、1985年连续创新高,粮食吃不完了。

粮食吃不完,我们可以多养牲畜,肉就多了,我们就吃得更好了。粮食吃不完了,可以让农民少种粮食多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环境变好,产量增加,干脆现在许多地方都不怎么种粮食了,有不少耕地现在荒着,让它休耕,好多地方还规划出了好多开发区。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了。想起五十年前那位美国经济学家的书《谁来养活中国人》,现在我们很自豪地说:中国政府不但能够养活5亿中国人,而且能够养活13亿中国人,而且还活得很滋润,经常都有肉吃。

前几天,胡锦涛总书记访问非洲,承诺绝不减少对非洲的援助,虽然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但中国风景依然很好,我们的粮食可以支援一些给非洲嘛。粮食吃不完也是个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储藏,多两年就变成“陈化粮”了,可以支援一些给非洲。当然我们不会用陈化粮去支援非洲,陈化粮可以降价卖给养殖场。

05亚洲多样的文化和经济差异

一、多样的地域文化:

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从人种来看,主要有黄种人和白种人。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北亚。白种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南亚、中亚。

几年前,我一直有个疑问,西亚的阿拉伯人怎么会是白种人呢?比如,阿拉法特,从电视上看,从新闻图片上看,阿拉法特的肤色甚至比黄种人还要深,阿拉伯人许多都是如此,从肤色上看,可以说是黑人了。后来,通过看一些历史书籍,我才搞明白,人种不完全按肤色来划分,它比较重视血统。

地中海在历史上,曾先后是多个大帝国的内海,我印象中像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等。我对历史也是一知半解,反正,不少帝国都建立起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那时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大片地区实际上就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地中海成了国内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国内的居民流动性很强,民族融合也应该十分迅速。那么,这一片地区就是白种人的天下。

白种人,又称欧罗巴人种,即欧洲人种,阿拉伯人虽算不上纯正血统的白种人,但至少白种人血统应该有50%,往东递减,南亚大概只有25%了。因此,不管他们肤色如何,都认为自己是白种人。

亚洲大约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所谓民族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语言文字等等。首先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比如汉族是我国东部的种植业区的农耕民族,而蒙古族则是蒙古高原一带的草原民族。不同的生活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当然,也有不同民族使用相同语言的,比如我国有许多民族使用汉族的汉字,这是汉文化对其余周边民族的辐射,可以看成文化的传播。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有必要解释一下“文化”这个概念。我们平时说我们在学习“文化”,这个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表示文化知识。而我们这个标题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那么,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就全是文化了。吃饭它属于饮食文化,连喝酒都可以叫酒文化。回到我们教材,像日本的建筑物的防震设计标准很高,这是建筑文化。

东亚的日本,常受地震的困扰,建筑物基本上都有抗震考虑,早期建筑许多用木材建造,整体性好,不容易垮塌,现在的现代化建筑加入了许多高技术的设计,如高楼大厦底座的自动平衡装置,能够在地表倾斜时自动保持水平。

东南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为适应高温多雨的环境,房屋架空,用竹子制作,便于通风防潮。达雅克人信仰伊斯兰教,喜欢群居,各家房屋喜欢首尾相连,这样也使整体重量较轻的房屋增强稳定性,不易被风吹倒、吹跑。

南亚的孟加拉人,为适应夏季多洪水的环境,以船为交通工具,许多人以打鱼为生,男女老少水性都很好。

西亚的也门是丘陵地区,在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建造了层层梯田,也像邻近的南亚种植水稻。他们的房屋是典型的厚墙加小窗。因为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厚墙加小窗可以减少室内和室外的热传递,使室内保持较小的温差。

西亚的贝都因人,生活在阿拉伯高原稀疏的草原地区,以牧业为主,由于气候干旱,草原上的草较为稀疏,几下就被牲畜啃光了,他们需要经常搬迁,过着游牧的生活,它们的帐篷也需要适应经常拆迁。他们的服饰是便于通风散热透气的宽大袍子。

北亚,即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生活在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气候终年都比较寒冷,但森林茂密,木材丰富。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房子几乎全是木头房子,墙也很厚。到处冰天雪地,狗拉雪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许多人家养驯鹿。驯鹿可以为家人驮运货物。野生的驯鹿主要生活在苔原气候带,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极圈附近地区,西伯利亚的亚寒带针叶林里也有驯鹿,甚至其分布地区往南可到我国大兴安岭北端。我国东北人还给驯鹿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把它叫“四不像”。

从以上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文化与文明这两个词又有点差别。文明应该是有一定高度的文化,比如伴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

从教材上看,亚洲有三个文明发祥地,这三个文明发祥地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中低纬度的河流中下游地区。因为这里热量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这些有利条件都指向了农业发达,能够养活许多的人口,所以文化的传承比较久远,能够产生有更高水准的文化,即文明。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文明在历史上就断代了,而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

二、经济发展的差异:

亚洲地域广大,国家数量较多,一共有40多个国家。按照经济发展的差异,可以把国家按经济水平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亚洲和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大多数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日本属于发达国家。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2003年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DP)也达到了日本的三分之二。2007年,新加坡的人均GDP超过了日本,在世界人均GDP上首次排在日本前一位,日本以34023美元居22位,新加坡以34152美元居21位,韩国也达到了19000多美元。

亚洲还有一些靠出口丰富的石油而成为富裕国家,如人均GDP排在世界第三的卡塔尔。卡塔尔这个面积仅有1万多平方千米的波斯湾沿岸的半岛小国,像一座石油钻井平台矗立在世界石油宝库之中。2007年,卡塔尔人均GDP为7万多美元,仅次于卢森堡和挪威,远远高于英法德美这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西亚的石油富国中,人均GDP排在日本之前的还有阿联酋。东南亚的文莱也靠大量出口石油,它和西亚的科威特人均GDP紧紧跟在日本之后。

2007年亚洲人均GDP最低的是缅甸,人均GDP239美元,居世界倒数第八,阿富汗倒数十六,人均362美元。这两个国家都是我国的邻国,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人出云南到缅甸,以介绍工作为名将不少缅甸年轻女子骗到中国,贩买给中国边远山区讨不到老婆的光棍做老婆。每个女子售价只有三四千元。这些女子之所以轻易受骗就是在她们心目中,中国就像天堂,能够到中国当然是求之不得,轻易被骗了。

还是说说我们中国,我们书上的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是960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但到了2007年,我国人均GDP只排在世界104位,但也已经达到了2460美元。从960美元到2460美元,仅仅4年的时间,人均GDP又翻了一番多,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所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非常具有潜力,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国度,虽然我在此并不想给政府唱赞歌,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的确了不起。

我们一般把我国的社会生产各部门划分为三类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其余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可以划分为两大部门,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商业等,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信息、医疗等等。

一般来说,农业所占比重越大,经济越落后,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十亿人口九亿农民,90%的人口在种庄稼,一个农民种出的粮食只能养活1.1个人,而当时听说日本的农民只有5%,人家一个农民种出的粮食能养活20个人,我们只有感叹我们太落后了。2006年我国三类产业的比重为13.1:46.2:40.7。这说明我们已经大大进步了。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越发达。如,日本第三产业已经达到了近70%。而缅甸的第三产业只有33%。

【七年级-亚洲的人文环境】相关文章:

一生中必须看的51个地方

东南亚的华侨

黄河中游地区的环境脆弱形势

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美国的自然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文环境》教学反思

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

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

植物与环境

俄罗斯的风俗人情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