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说课稿-开放前后的珠江三角洲

说课稿-开放前后的珠江三角洲
地理网 来源|2017-03-15 发表|教学分类:说课稿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珠江三角洲

有一句俗语“穷则思变”,这句话刚好能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广东人的心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人。在改革开放前,从珠江口附近,南海南来北往的大都是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船只,有些是进口的原料,有些是出口的商品,这些国家和地区就靠这一套勤劳致富发了。日本成了世界经济大国,成了一条大龙,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成了亚洲“四小龙”,而珠江三角洲的人却受着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准备仿照台湾模式,拿出一些地区建成加工贸易区发展经济。报告报给中央,中央非常赞成广东的这种做法,但觉得叫“加工贸易区”这个名字不是很恰当,邓小平说:陕甘宁是政治特区,你们也可以叫特区嘛。后来,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就成了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经济开放区,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广东、福建经济发展很快。珠江三角洲人就成了我国改革开放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最大受益地区。如今的珠江三角洲人自豪了,别人都说“到了北京发觉自己官当得小,到了广东发现自己钱赚得少”。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之所以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有以下优势广东有又要优势:首先是位置优势,广东省东南部,邻港澳,近台湾、东南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北回归线横穿珠江三角洲)。其次是政策优势,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再次是社会经济优势,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前就是农业基础好,劳动力丰富,著名的“侨乡”。

什么是“侨乡”?我国众多的华人、华侨分散在世界各地,东南亚是我国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当年,大陆风雨飘摇的时候,许多人下南洋,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大洋彼岸。从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开始,后来的鸦片战争、第二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让许多人下南洋谋生去了,南洋就是现在的南海。如今的大陆成了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他乡的华人、华侨不少人回来投资,一方面为家乡发展出把力,更多的人是想仅此赚一笔。赚钱是商人的第一意识,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侨乡遍布的珠江三角洲成了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以1998年为例,全年我国共吸收外资不足600亿美元,而珠江三角洲占到了100多亿美元,超过了全国的1/6。

二、外向型经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我们知道了日本是进口原料、出口商品来发展经济,台湾与此类似,以进口——加工——出口型发展经济,香港也是如此。

那珠江三角洲怎样发展经济?

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大量外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等。

珠江三角洲的这种发展模式,叫做外向型经济。即当地提供土地工厂由港商投资,样品、设计和技术管理人员都来自香港,由祖国内地的工人按照香港的设计把原材料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地。从这个运作模式看,港商把更多的利润赚去了,祖国内地的工人赚了点力钱,用句俗语来说就是港商吃了肉,内地工人喝了点汤。但就是如此,在全国许多地方的人还吃不了这样的汤呢。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人也逐渐发展壮大,也出现了许多本地商人,大量引进全国的劳动力,自己也学起了港商吃起了肉,让内地的民工来珠江三角洲来喝汤。这就好比有些人外出帮人打小工,后来自己成了老板。

如今的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是成片的工厂,已经成了“世界工厂”,这些工厂在港澳后面扮演“厂”的角色,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部分通过港澳出口,港澳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店”的角色,这就是如今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通过二三十年的打拼,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大幅度的提高。以1998年为例,全国人均GDP为5000多元,而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了人均20000多元,是全国的三倍多。

三、城镇的发展:

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作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在这里真正发展农业的人只占很小的比例。

从图上可以看出,在1984年,珠江三角洲大约只有21个1—5万人的乡镇,到了2000年,这样的乡镇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到处都是,怎么也应该有100个了。这样的发展与外来民工有关,以广东东莞为例,2000年该市有人口154万人,而外来人口就有490万,外来人口是本市人口的三倍多,在上下班时间,成群结队的“外来妹”“打工仔”往来于厂区和宿舍的现象,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每到春节前后,我国回乡民工也形成一道独特的、汹涌澎湃的“民工潮”。

外来民工对珠江三角洲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发展了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占用了有限的耕地,破坏了环境。当然这些问题并不表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错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在前进和发展中逐步解决。

【说课稿-开放前后的珠江三角洲】相关文章: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协作

健康城市行动战略

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四个阶段

对课程改革模式的几点感悟

自然资源的特性

怎样在地图上判别方向

新课程一堂初中地理公开课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应掌握的几种方法

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的思考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