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中学地理:用教材教的误区与启示

中学地理:用教材教的误区与启示
地理网 来源|2017-01-22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一套新的教材代表着一种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应站在编者角度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其特点,使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凭借,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活用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教材应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同时又是生长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联系多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谈谈对“用教材教”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当前地理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个误区

1.名为“用教材教”,但却脱不开“教教材”的老套路

浏览新课程地理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可以按照教材的启示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随着各种媒体的普及,学生甚至能自主收集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素材。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摆脱了“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模式,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减删补,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化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还不到位。严格的来讲,“加减删补”之后的教学过程依然没有摆脱“教教材”的老套路。

2.盲目替换教科书的活动设计,片面理解“用教材教”

有时候教师考虑到要“让教学有一点新意”,往往会对教科书设计的活动进行替换,认为这就是“用教材教”,其实是对“用教材教”的一种曲解。教科书上的活动设计都是经过严谨论证的,我们不应该弃之不用,而去盲目地“另寻新欢”。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费尽心思寻到“新欢”时,却发现它虽然在形式和方式上有所迥异,但作用基本上还是等同于“原配”。

3.抓不住教科书的训练重点,教学活动设计流于形式

教科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编排过程中往往会围绕特定的训练重点组织内容、安排体系。教师对教材的每一点个性化的创造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把握其训练重点,往往会使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或纠缠于细枝末节,无法到达预定的目标。

二、“用教材教”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启示

1.正确看待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材的普遍适用性,无法顾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2.认真品味教材

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仅仅是品某一课时教学内容,还要品课程标准,品教学目标、品重点难点,进而设计教学策略与手段。

3.灵活运用教材

“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从理论上来讲,教材不是教学的“纲”,我们选择的教材只是用来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教师应该依照新课程标准来灵活运用教材,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重组,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三、“用教材教”的具体策略

1.还原──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生活感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解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将乡土地理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江苏常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河流和气候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知比较深刻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可以联系当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

2.整合──运用多种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开发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要擅于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地理部分中地理事物原理及空间规律,因原理抽象,加之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相对缺乏,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平面讲解,不仅费时费力,收效也甚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手段,将单调的平面教材变成丰富的立体演示。如讲述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运动、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气旋与反气旋等地理事物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地理事物运动特征和原理用动画的形式描述表达出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从而强化了记忆。

3.开发──加强学科间资源的交叉,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机械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等,我们可以借助物理的或化学的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

4.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技能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过程往往成为教学内容的忠实而有效的传递,教材中发挥价值的潜在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所以,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的新意义,并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避免“教教材”这一不良习惯的关键所在。教师要逐渐养成和具备透过教材展示的文字和图片等显性知识挖掘出其深层次隐性知识的能力,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的能力。图形化是地理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具体分析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并探究其根源。如在扇形图中画出9月21日占24小时的三分之一,9月22日占24小时的三分之二,要求学生指出全球的两条日期分界线和此时的北京时间。

如果说“教教材”观念下的教师是照本宣科地做了教材的奴隶,那么“用教材教”理念下的教师则是对教材的再次开发者,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是一次质的飞跃。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一轮改革迫使我们要尽快提高自己,时时更新,开辟科学教育新篇章。而对于教材观的转变,笔者觉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究竟如何用教材?用教材如何教?其实与教材本身并没有关系,而在于教师的“心”。

【中学地理:用教材教的误区与启示】相关文章:

从一名中学生的读书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地球五个基本气候带的划分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案例教学

21世纪地理新课改的做法

浅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改革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乡土地理教科书的现状和开发原则

最新地理
热门地理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