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浅议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

浅议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
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2005年文综考试大纲提出了四项能力要求:获取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再认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其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属于新课标的范围,为2005年新增加的能力要求。它要求考生做到: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提出明确的观点,拥有严谨的逻辑和清楚的层次,综合运用原理、方法论证和探讨事物,在探讨的过程中表现出创新的意图、体现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在地理学科中怎样考查探究能力?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就此做一简单探讨。

一、探究能力的考查方式 1.追溯推理型 为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印证地理教学的必要性,高考试题对自然地理的考查多从自然原理与实际问题的"链接点"上设置新情景、构成新问题。这类问题的指向是:寻找原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认识实际问题中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归纳与推理,从而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描述与阐释。追溯推理型问题能有效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其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由实例推导原理:如黄河调水调沙实验的原理依据及其意义;桉树在我国云贵高原与澳大利亚东海岸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原因分析。

(2)以原理分析实例: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追溯推理型问题的解答思路是:在把握自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依赖于知识的属性与联系,应用因果分析法构建新的思维线索,形成解决问题的通道,执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得出正确结论。 2.开放发散型 这类试题多根据现实素材创设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问题情景,要求运用地理的原理、观点、方法对某一领域(自然过程、经济活动、国土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等)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和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答案多元、开放,鼓励创新,意在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开放发散型问题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对某个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预测性方案、建议,如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从资源条件分析山西应如何确立经济崛起战略;面对石油日益短缺的局面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等。 这类问题的解答思路是:根据现实问题的区域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运用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

(2)对某些有争议或尚无定论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结果,不给出惟一答案,如全球变暖带来了什么;近年来长江径流泥沙减少对河口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这类问题的解答思路是:从已有知识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支点”原理、观点),依此进行知识重组、迁移,运用多端思维和系统联系的方法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逐一组织答案要点。 3.辩证评述型 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评述,是评价考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查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这类问题的要求是:善于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坚待用两分法全面、科学地阐述、说明地理问题。如沙尘暴是否“有百害无一利”;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开发利用;怒江的选择(水电开发的利与弊);阿斯旺高坝对埃及的影响等。

4.实践模拟型 试题多从社会实践中提炼主题设置模拟情景,考查考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探究成果等。注重思维方法、过程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 实践模拟型问题按考查内容、方式可分为地理实验(如设计一个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方案)、专题研究(如根据某景点“十一黄金周”的有关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几种民居比较研究,进行分类、分析建筑特点与环境的关系)、地理设计(如根据某城市的自然条件合理设置功能区)、调查观测(如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算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经纬度)等。

二、探究能力考查示例 案例1.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解析:该题以近年来的热点“厄尔尼诺现象”为背景,以海气相互作用为切人点,考查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判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题是带有引导性的设问,不仅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知识铺垫,也隐含着解答思路的提示。第二题着力于思维过程的考查。要在选准思路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热力环流的原理迁移变通,由表及里,层层推理,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阐释。 答案:

(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 案例2.西部大开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请你按这一要求,就下列地区的发展谈谈设想。 这里是一片河谷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不受台风影响,亦无寒潮影响,常年花开果熟,茂密的森林中有野象出没,孔雀鸣啼,金丝猴追逐;居民住宅──高脚竹楼掩映在绿树花丛中。 解析: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把握区域特征,(地形、气候、生物、民居各有何特点?)按照“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提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问题,(怎样利用气候、生物和人文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应如何解决?区域资源开发要注意什么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答案:建立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物种基因库;发展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防止生态破坏。

案例3. 怒江的选择图示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将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目前①河上正在规划建设十三级水电站,但不少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1)分析①河水能丰富但长期未得到开发的原因。

(2)试对①河水能开发的两种意见分别说明理由。 解析:结合特定的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已成为高考应用能力考查的亮点。该题取材于“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这一热点,分析区域环境对水电开发的制约作用及水电开发的潜在影响。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信息确定区域位置(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区,属横断山区),认识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电开发的制约作用,从利弊两方面评价水电开发的潜在影响。

答案:

(1)地形复杂,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开发难度大;经济欠发达,电力市场需求量小。

(2)赞成:水电开发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反对: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水库建设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 案例4.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因特网上搜集到的两则信息: 资料一: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食用油的来源。自加人WTO后,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即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东北大豆却有七成积压在农村。 资料二:东北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

东北大豆 美国大豆 生产成本(元/千克) 1.6 0.8 运输(元/千克) 0.045 0.04 出油率(%) 17 20 加工成本(元/吨) 10+X X

其中X为美国每吨大豆的加工成本。

(1)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分析造成东北大豆与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以“东北大豆的出路”为题进行研究,应主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试简述理由。

(4)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 解析:该题以真实素材设计专题研究的情景,综合考查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基础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按照“假设-探究-表达”的步骤、要领分析解决问题;关键是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答案:

(1)东北大豆出油率低,价格高,加工成本高。

(2)水热不足,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

(3)比较法;选定对象进行比较,能找出差距和改进的措施。

(4)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加大科技投人,改良品种,发展面向市场的产品;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豆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探究能力考查的应对策略 1.注重基础 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多是将学科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应用于实际,分析、评价、论证现实问题。虽然每个现实问题的情景设置、设问要求各有特色,但都需要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将原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并运用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型”。学生只有对学科基础知识“烂熟于胸”、对学科技能和方法“驾轻就熟”,才能应对各种新情景、新变化,架设起思维变通和创新的“立交桥”。因此,复习中要立足于承载和反映地理学科能力、价值观的主干知识,着眼于对原理性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考前冲刺阶段要回归课程与基础,对核心主干知识再次梳理、整合,主要有:

(1)自然地理侧重于原理、规律的运用和基本过程的掌握,要和典型案例结合起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2)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应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迁移、变通的能力;

(3)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区域特征的认识。 2.善用图像 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关注地理图像的作用,善于发现图像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搭建空间逻辑思维的平台。 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图像信息的提取、判断、分析与应用,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地理信息分析方法。训练的起点应是图像绘制、判读的基本技能与要领;在此基础上要综合地看问题,对图中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评价、归纳,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与人文现象间的互动关系。图像训练的最高境界是在具体化的问题情景中探究地理成因,用发展变化的眼光预测区域发展趋势,解决实际问题;善于从新视角发现新问题,进行知识和能力迁移。

3.关注现实 “关注现实,设置情景,考查能力”已成为地理高考的一大特色,命题多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强调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热点、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将书本与实际结合起来,拓展能力培养的空间。 首先,要筛选热点。一是长期热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欧盟的发展、地区热点、我国的四大工程、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大西南、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三大城市群)、粮食生产与“三农”问题、我国的石油安全、海洋权益等问题。

这些长期热点或关乎人类前途,或影响深远,是高考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关注现实的主要着眼点。二是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如印度洋地震海啸、“云娜”号台风和“伊万”飓风、北京新城规划、新建的大型工程或交通线、2004年我国的煤电油“三荒”等。三是一些隐性的、微观的、大众化的题材,如城市洪水、坎儿井的保护、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成员、济南泉群复涌、黄河调水调沙实验、水电开发热潮、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我国铁路大提速、东风汽车搬迁等问题。 其次,是整合落实,要把现实问题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热点问题的学习,关键是要把知识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转化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热点问题渗透于课堂,“适时适地”地开展热点评述活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精选案例,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保证高考的公平性,试题多设置教材与备考中很难见到的新情景、新图型,即便似曾相识设问角度也不尽相同。为此,复习过程中要提倡“原理+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原理解释案例,以案例印证原理,逐步形成运用学过的经典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复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给出下面的案例: 地中海周围地区冬季多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土地沼泽化。为更适合水果、蔬菜、鲜花生产,人们对自然条件进行了改造,但长期以来水果、蔬菜仍以就地消费为主,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局面得以扭转,葡萄酒、时鲜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今一些国家已成为水果、蔬菜和花卉的专业化生产基地。随之新问题出现了:越是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遭受自然灾害时损失越大,同时地区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同类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 让学生根据案例材料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对问题进行归纳整合,构建农业区位分析与评价的思维模式,认识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浅议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相关文章:

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的思考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及方法

在新课改理论下的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与地理研究性学习

试论地理教育哲学

地理课改的思考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