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中学地理: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

中学地理: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
地理网 来源|2017-01-20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现代,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及经济力量显著增强,财富增长迅速,政局和平稳定,社会祥和安康,国际地位日益加强。为了长期保持这种局面,公民教育责无旁贷,此重任自然主要落在了基础教育身上。基础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未来负有重要的责任。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正面的、主流的基本素养教育缺失了,负面的、世俗的教育就会乘虚而入,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是很难重新构建的。因此,素养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教育实现的。

地理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它是一门既可以开阔眼界,又传授了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方法的学科。自然地理主要介绍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地质地貌的变迁;人文地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人们在一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人类政治、经济、旅游、宗教、文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休漠说过:“一切学科对于人类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科学无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归人性。”在当前新课程实验中,新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和素材,这使得地理课成为实现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 

一、中国传统文化、信仰和人文精神要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文化,它是由不同地域文化,例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例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做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 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 “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主旨是:执著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并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如果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 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三)信仰

信仰是人的存在的无意识状态的社会性表达,是本质意义上的文化,信仰也是一个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方式,是人的理性化过程,信仰反映了最普遍的人性价值。中国民间谚语说:敬神如敬已。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即“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是我国当今社会提倡的信仰,都属于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建立一种崇高而真实的信仰后,人生境界会得到提升,胸怀会变得更加宽广,恒心与耐力会得强化,面对社会才能有一种正常的心态,受之社会,回报社会。

片面宣传财富,形成了广泛的拜金主义;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无法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这是造成社会系列问题的根源。

基于功利信仰的教育观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实质上的选拔教育和淘汰教育的现实与知识无法转化为有效生产力、创新能力弱的现实间的矛盾。

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和素材

(一)传统文化教育

1.教育要点。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博学到明辨,求知的阶段,最后笃行是实行的阶段。这种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许多复杂的地理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

许多地理事物往往受多重因素影响,要把握好地理事物,必须分析清楚其中的若干影响因素。广泛学习是必要的基础,此外还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辨别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掌握主要的影响因素。

2.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示例。(1)人类活动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区位因素的分析(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第一章~ 第五章)。 (2)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 (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第五章)。

人类活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商业活动、交通运输、地域联系等)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内涵,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地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影响区位的因素很多,一类是自然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地形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等,另一类是人文因素,例如,文化传统、科技因素、劳动力因素、政策因素、交通运输因素。不同的事物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区位选择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一般地理事物都要选择一个综合效益最佳之区位。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经济,但不容回避,许多地区在修筑道路和建设开发区问题上就有很多失败的区位选择的例子。例如,某些地方花费巨资修筑了宽敞的十车道柏油路,道路设施一应俱全,然而人们发现路上跑的主要是马车、拖拉机等;建设经济开发区也成为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的一个常见行为,地方政府把大量耕地开辟出来,建立了经济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然而若干年后,这些开发区依然只有一个开发区大门和附近的招商办公楼,土地已经杂草丛生,偶有兔子、老鼠出没的景象……决策出现了重大误差,因而 .iallt了很大的浪费。

[案例]如何购置一套满意合适的商品房。

模拟购房是一次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

影响购房的因素包括房屋的价格、付款方式、房屋的户型设计、房屋的环境、交通条件、生活便利程度、房屋小区的配套水平等,其中学校、商场、医院等设施也成为很大的影响因素。住宅位置的选择要涉及区位的原理??一般购房人群家中都有中小学生,因而也要考虑住宅附近是否有学校,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如何,交通状况如何,与商业区的位置远近,最好远离网吧等。具备了这些知识,就可以选择出最佳住宅。

近一年多来,全国部分城市楼市价格飞涨,排除商业因素以外,也与购房者不成熟的购房行为有关,部分购房者是二次或者三次购房,可能的原因是对原有住房有多种多样的不满意。于是不得己,在房价一片高涨声中加入购房大军,经济和精神上也由此可能会受到很大损失。房屋区位因素分析方法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文精神教育

1.教育要点。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有多种体现,其中探究人类与自然界如何和谐相处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要达到“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这个目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科学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建立就要通过人文精神教育来完成。

地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是资源、区域的开发与保护,其中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人类却无法回避,开发和保护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人们主要解决的矛盾。

2.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示例。(1)区域经济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北大荒的开发与停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第二章)。(2)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物公平性原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第五章)。

[案例]我国北大荒的开发与停止开发。

观点一:开发的理由。

上个世纪中叶,我国粮食曾一度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开辟新的耕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北大荒是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俗称,土地平坦,黑土肥沃,主要为沼泽、沼泽化土地和冻土,冰冻期长,人烟稀少。对北大荒的开发 主要是解决地下水过高问题,通过修建、疏通 地下水通道,降低了地下水水位,肥沃的土壤变得干燥,适宜大面积种植小麦,由于面积广大,地形平坦,适宜机械化耕作,北大荒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单产和总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年产量最高达到70亿公斤。由于常住人口较少, 这里成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北大荒变 成了"北大仓"。

观点二:停止开发的理由。

北大荒的原生态是湿地。北大荒湿地有以下作用:

(1)与地下水的交流,即补充地下水或来自地下水。这个功能十分重要,如果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水位下降,会使地面沉降,危及人们的 生命和生活安全。

(2)营养物质的沉积。流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营养物质会因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 物的养料。湿地植物可以被人们利用。湿地沉积的有毒物质可被分解,所以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

(3)调节气候。湿地对局部小气候有影响。

新疆博斯腾湖周边地区比其他地方的气候湿润。人们发现,湿地是碳的大汇集,破坏湿地意味着湿地储存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造成气候变暖。

(4)生物多样性。湿地物种十分丰富,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

(5)生态功能。温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具有自己的物种、生态环境和自然过程。它的生态功能有待深入研究。

(6)教育与科研价值。温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 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和古地理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

但是,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开发,北大荒的原始生态被破坏了,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植物品种也大幅度减少,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旱灾水灾频频发生, 1998年发生在嫩江和松花江的大水就与北大荒的开发有关。

到上个世纪末,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基本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时粮食进出口贸易比重增加,粮价稳定且逐渐走低。

观点三;结论??在粮食压力减少的时候,环境等综合效益成为主要问题,此时要减少甚至停止北大荒的湿地开发,使这片湿地能够得以恢复,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小环境对人类的压力。

如今,北大荒又呈现大面积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已全面恢复,触目皆是监绿流翠的林草、泡沼汪汪的湿地。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丹顶鹤在低空飞翔;几近绝迹的狍子、马鹿在林中奔跑;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又频频出现。有关专家认为,北大荒以还林还草还湿地为内容的退耕还“荒“行动,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三江平原湿地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的要点主要有以下两项。

1. 公平性原则:国家间、人种间、民族间、人际间、物种间等都应该是公平的。

物种间的公平主要指人类与其他生物种属都是平等的,不能为了人类的生存而剥夺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试想,如果地球上只有人类一种生物了,那人类还能够生存吗?因此对待生物种属,人类要本着尊重、善待的原则和平相处。在中国存在的虐杀动物的现象表明了人们缺少物种平等的意识,肉类动物活体性水、活体取胆汁等行为让人愕然,这样的行为最终是否会演化到蔑视人类自身?因此,物种间的公平教育是必要的。

代际间的公平指人类对后代负责,为后代生存保留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就是种族繁衍,生生不息,把希望寄托在后代,善待后代;人类能够成为地球上的智慧生物的一个原因是对后代进行必要的教育,包括文化教育,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直接被后代所接受,后人是在先辈智慧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成为地球生物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当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源的量不断增大,对自然界的改造影响深远,自然环境的恢复时间可能要几百年或者更长,因此当代的人类必须考虑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了,要考虑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何等深刻的影响,换言之,破坏环境会对子孙后代造成巨大影响。

公平性原则成为学生的普遍信仰,在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问题上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当公平性原则成为公众的普遍信仰的时候,地球生态就会成为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人类也会长期和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公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示例:

〔案例一〕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东西部差异大,人口、经济、生态等发展不均衡,如何能够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等工程建设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很好例证,调配的结果是双赢,资源缺乏地区得到了丰富的资源,使这些地区的产业和生活所需资源得了充足的供应;资源丰富地区通过输出能源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为本区的生产和生活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区际联系,区域之间出现了协调发展的局面。

产业转移是世界近二十多年来发生的主要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产业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产业地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世界经济的整体水平在迅速提高。我国也是这次产业转移当中的受益者,从加工业到高科技信息产,我国工业从传统工业正在步入现代工业的行列。可以说,是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

同理,在我国内部,也存在着产业转移的现象。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保持东部沿海地区与世界发达地区同步的重要举措。近年,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已经广泛开展,产生了宏观的效益,东西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思想和素材,需要广大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潜心挖掘,将这些思想与教学相结合,并逐渐融入到地理教学当中,将人文精神根植于未来公民的意识当中,努力创造长久的"和谐社会”。

【中学地理: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相关文章:

浅谈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一)

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材表述问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图像系统运用于地理新教材

正确处理好高中新课程中的两个关系

学会如何在地理月考中总结问题

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沉思与展望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地理课后教学反思杂谈

最新地理
热门地理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