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论文:地理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

论文:地理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
地理网 来源|2016-10-13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对高中地理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要求,主要提出了课堂讨论题目选定的七点建议,最后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理课堂讨论题目准备注意事项

课堂讨论,是地理教学的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之下为解决某个问题,在课堂中进行探讨、辩论,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教师提出讨论题目,让全体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地理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

课 堂讨论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思考能力的。因此,命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题目出的得好,既 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则会降低讨论的质量,甚至窒息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所以,确定好课堂讨论题目是确保 讨论课成功的第一步。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讨论题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1讨论的问题要出自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

讨 论的问题要提得正确具体,用词恰当,不可偏离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课堂讨论题目时,要力求选择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力求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和 关键部分,以此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包括:大气环境与水旱灾害。海洋环境,水污染及治理,跨流域调水和节约用水。陆地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国、世界区域地理、区域差异,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能源及利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开发。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 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均可列入讨论问题。

2.1 讨论的问题要符合教材或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

讨论问题的确定,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既要有一定 的深度和难度,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提出的问题既要有讨论的价值,又要有讨论的基础和条件。课堂讨论还要注意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问题作 为讨论题,这样容易吸引全体学生,引起大家的兴趣。例如,我设计的教学案例《圆明园防渗工程引发的争议》,在设计讨论题时,并非同媒体一样侧重正反方如何 争议,而是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2. 圆明园的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根据流域的气候特征,解读圆明园基本上是每年有七到八个月是干枯状态的原因?

3.你是怎样理解湿地的概念?湿地有何生态意义?圆明圆当初属于湿地。支持方认为如今早已不是湿地了,请你分析湿地减少的原因?

4.圆明园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在遗址范围内搞经营性的游船、快艇等商业活动。从旅游资源开发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5.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共邀请代表120人,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1岁。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市民、下岗职工;既有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有各民间社团的代表;既有圆明园附近居民,也有千里之外赶来的热心群众。听证会代表的组成体现了公众参与环保有哪些形式?你认为11岁的小孩有无必要参加?青年学生应如何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6.我国的环境管理在哪些方面有待加强?

7.你对圆明园渗防工程有何建议?

1.3可选一些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的问题或开放型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在 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我认为要达到这个标准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 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认识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产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 的内驱力。例如,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乐观派和悲观派观点的讨论,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长江三峡的利弊讨论等等。又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 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开放型命题,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学生往往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能起到投石激波的作用。

1.4可选用一些目的在于改变和纠正学生人地观的问题

地 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讨论题,可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 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争论,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如可以调查家乡一片荒废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又如可以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 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也可以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1.5要选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题目讨论。

在 新课标的理念下应重视对原理的探究和应用过程,由此教师要将其真正设计到教学过程之中。理解和记忆地理原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 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生理解了大气的热力作用之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提出问 题,月球的昼夜温差为什么比地球上大得多?阴天和晴天哪一个昼夜温差大?温室大棚的保温原理是什么?青藏高原为什么太阳辐射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 现在14时?这些问题都会带领学生将所学的地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再如学习完热力环流原理之后,要求学生举 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想到了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电脑机箱的散热,砖瓦厂的高烟囱,城市热岛效应等等,这就使地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 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6 要选一些可以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应用地理信息能力的题目讨论

新课程目标中一个技能要求,就是要学生掌握对地理信息资料进行提取、认定、判断、反思的能力;特别是对地理图表、地图、图像的判读、绘制、分析能力;地理数据的阅读、分析、处理技能。等值线图是用来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示意图,是反映某地理事象在一定地域内存在和发展的规模、范围、等级或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地图。通过讨论等值线图的判读,可以了解区域的地理事象,并提高地理图表的处理能力。

另 外,要求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相应地利用网络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以提高;在分析地理信息的内容,判断其价值并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获 得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归纳、综合地理信息,尝试解释与应用这些地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我设计的教学案例《圆明园防渗工 程引发的争议》,就布置学生上网收集“圆明园防渗工程引发的争议”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正反两种意见,并根据问题要求展开讨论。

1.7 复习课可以安排一些乡土教材或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题目的讨论。

上;热点是时代发展的亮点、焦点和标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热点叠出,既给高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又给课堂教学提供了综合性的讨论题目。例如印度洋海啸、阿以争端、我国中部崛起、西部东输等,都是很好的讨论素材。

另外,经验表明学生熟悉的乡土教材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地理讨论素材。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其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

样 加以改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护城市文物和历史文化。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分小组撰写一份 调查报告。运用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工业区,讨论该工业 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2004年我设计的教学案例《浦江县中山工业园区位分析》,2005年设计的教学案例《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分别获浙江省教学案例三等奖、浙江省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两个案例在课堂上均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准备

学生在讨论前的准备是保证讨论取得成效的基础。

2.1学生要通过审题了解讨论题目的中心内容与具体要求,在认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写出发言提纲,对知识的逻辑性结构心中有数,提高发言的质量。

2.2 地理信息处理方面讨论题目,要选派学生代表上网调取信息,然后进行课前讨论整理,写出初稿。

2.3 有些讨论题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生应先进行调查,通过报告形式展开讨论。

2.4对那些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准备好质疑题目。如果是中心发言人,还应仔细研读学习材料,写好发言提纲。

3. 注意事项:

3.1并非所有的题目都要讨论,最好一个单元选一个题目讨论。

有的教师爱赶教学形式上的时髦:一听讨论式教学好,便不假思索、不顾时效地大肆滥用。课堂是热闹起来了,但讨论的大多是一些价值很小甚至无价值的问题,耗时多,收效低。要想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效果,讨论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围绕重点内容展开讨论。

3.2对于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

课 堂讨论的题目跟其他种种形式的讨论题目不一样,它是受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制约的。讨论题目如果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即使题目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是不足取的——因为课堂讨论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时一定要仅仅抓住这 一宗旨不放。

3.教师一定要根据讨论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情,起码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读书、思考时间。最好课外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到图书馆、上网、调查访问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主编:《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更多地理教学相关论文,尽在地理网

【论文:地理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策略

让地理贴近学生生活

地球自转的证明──傅科摆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地理教学中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浅议地理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怎样总结地理知识规律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最新地理
热门地理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