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地理网 来源|2014-12-04 发表|教学分类:试题分析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对试题的简要评价

1、试题突出教材重点,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

2、试题分值100分,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超标准的题。

3、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考点都能达到是课本知识的再现。

4、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会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选择题分析

共有20小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看图不认真或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差,导致失分。较突出的有2题,学生审题不仔细,;5题,对比例尺的灵活应用较差;7题,对海陆变迁概念理解的错误;16题,概念混淆。

2、读图题分析

第21题:10分。

及格率为86%,优秀率为70%。本题考察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情况。答题出现问题:(1)学生对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字母表示把握不准。(2)对于某点在哪个半球不能在图中判别。

第22题:10分。

及格率为62%,优秀率为49%。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是:(1)由于等高线图较复杂,学生看图不仔细,各种地表形态混淆(2)语言表达能力弱,对于坡度陡、缓的理由答案花样百出。(3)水库位置的选择不当。

第23题:10分。

及格率为82%,优秀率为52%。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学生失分在大洲与大洋的名称颠倒, 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还有的同学不仔细看题,两条运河一条也没有填。

第24题:10分。

及格率为57%,优秀率为42%。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情况。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练习不够,语言的表达能力弱,不会审题,许多答题不严谨,或笔下误,造成丢分。

第25题:10分。

及格率为62%,优秀率为55%。本题考察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的能力,并根据图形分析回答几个简单问题。不少得高分的学生与认真阅读 要求并仔细分析是分不开会的。得分率不高的学生原因是:(1)绘制的气温曲线不平滑;(2)没有注意气温与降水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26题:10分。

及格率为83%,优秀率为56%。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和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不全面,该记的记不住。

三、对今后教学的一点建议

1、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

4、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寓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006~2007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试纲要;评价内容:命题材料选择、试卷结构、题型设计、能力点分布、三维目标的体现、分值分布、试题难易比例等。)

1、这份试卷题量比较适中,按照满分1000分来配置。其中选择题占30% ,连线题占10% ,读图题占60% 。试题内容覆盖面比较广,地形、气候、人口、国家、山川河流、常识性的地理世界之最等知识点均有涉及,重点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记忆能力,但是对经济方面的 知识涉及较少,如农矿产品、工农业发展状况(仅15题和连线题中有一个问题,共2分),没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型题目。

2、读图题所占比重过大,填图的部分内容要求过高,难度偏大,如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德拉肯斯山脉,高中生也未必能记住,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可以要求学生在后面的《美国》一节中去记忆。

第1题,所给答案错误,最高的高原应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湘教版教参中认为是南极高原)。

第11题是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超出了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

3、连线题的设计应改进,五条线交织,被1000多学生画的花样百出,所有的阅卷老师都怕改这样的题,宁愿改10个选择题,也不愿改这个5分的题。建议把前面的选项标上括号,后面的选项标上代号,然后要求学生把代号填进括号,教师看代号改就轻松多了。

二、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要求:抽样调查,归类整理,列出现象,分析原因。)

单项选择题的第1题:题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高”字上的,就选择了A、青藏高原;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大”字上的,就选了B、巴西高原。阅卷教师是按B选项来判卷的,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被扣去了一分。

单项选择题的第4题:有些同学把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多瑙河”与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弄混了,选择了答案C。

填图题的第1题:填写德拉肯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尼日尔河、赞比西河,正确率很低,原因是对地图记忆不够全面。

三、反思与建议

(针对典型错误分析,做出教学反思,并提出教学建议。)

1.重视对地图中地理事物的记忆。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熟记基础知识。

3.注意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理解透彻,记忆熟练。

4.强化填图练习。

2007~2008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本次考试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各占50分,试卷紧扣大纲和教材命题,并注意了地理知识、认知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做到了不出偏题怪题,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题型结构比较合理,体现了地理新课标接轨的方向。试卷设计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中学地理教材。试题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

2、突出了知识系统性,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注重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21题,考查邯郸市的气候类型,25题,考查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城市等,让学生更多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来掌握。

3、试题的综合性较强,综合题50分都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取消了填空题的这种较为死板、机械的题型。

4、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注重学生对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如33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画出降水量分配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32题中要求学生举出所了解的目前闻名全球的美洲黑人,这些试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5、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26,27,28,29,30题,读图题占了36分,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28,29题。

当然,在试卷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从整套试题来看,难度偏大,有的题目很灵活,对知识整合要求比较高,对刚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难度更大,如综合题26题,第28题。(2)地图题是考查地理知识的重要题型,但这次考试中有5个读图题,再加上一个绘图题,对于刚刚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一时难以很好地掌握这项地理基本技能

二、答卷评析

本次考试是由教育局统一试卷,统一时间举行,由任课教自行阅卷,由于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严重,通过对几个学校的抽样调查及成绩统计综合,城区学校相对较好,如职中5个班,及格率都能达到70%以上,优秀率20%以上,一实、二实的及格率在50%左右,优秀率将近10%,但是乡下中学的成绩却相差很远,很多及格率才10%多一点,优秀率有的班甚至为0。在选择题中,由于答题所涉及的知识相对固定,相对失分少些,有相当多的同学能拿完50分,而综合题失分很多,如26题,学生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好,题目稍灵活些,没有标出重要的180°经线跟0°纬线,很多学生就根本分不出图中的经度跟纬度,在地图、地球仪上辨认方向比较混淆,失分比较严重。28题中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南极洲周围的大洋跟大洲分布的空间,失分也多。30题,由于学生读图、审题不清,造成答非所问。主要失分原因有:审题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成因还没有真正理解,仅凭机械记忆,欠缺理解和应用能力,地理空间思维的训练欠少,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掌握程度低等等。总的来说答题情况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错别字较严重,这也是所有学科答题的一个共同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次考试题的难度并不很大,但及格率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学生答题时不能系统全面准确答题,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学习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致。因此,今后的地理教学仍然应抓住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放松。

2、加强对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既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

3、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

综合性是地理事物的另一大特征,教学中应逐步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自然、人文各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是让学生学习了终身有用的地理。

4、关注生活和生产实际。

以 生活为源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热点问题,采用自行设问的方式,走出“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将生活实践中有兴趣、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同时注意地理教学的多样性,要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野外考察、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

5、加强地图的教学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在地图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通过地理地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动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007~200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主要特点

本次试卷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考察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单分析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说,本次试卷对今后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起到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

1.难易适中,注重基础

各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如景观图、分布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等),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体现在填空、选择题、部分连线题),考查基本能力(体现在读图题和问答题中)。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必备的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考查实践能力

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标的理念,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试卷中的读图、填图综合分析题中的几道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试题创新之处

1.设置新情境,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如34题四川汶川地震的问题;35题美国城市问题是以奥运圣火传递为切入点;36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都以时事政治为背景素材的,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非常重要。

2.试卷表述简洁,图表清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入手,致力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空间,既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三、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统计数据反映,在前三类大题总体得分率较高,平均得分率85%,其中的填空题3题(亚洲与欧洲的分界);选择题中的8(三类产业划分)、9(东南亚物产)、21(气候类型的判断)、连线题中的29(邯郸旅游景点与县市区的连线题)得分率较低,仅有60%~65%。整个读图分析题和简答题得分率仅有68%,较其他大题低,其中一些小题得分率不到50%,其中31题印度季风方向;33题南极地区④中山站在南极点的什么方向,究其原因:

1.基础知识不是太扎实,地理的基本原理不清。从试卷情况分析可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尤其是 七上的地球地图知识,得分率最低的33题南极地区④中山站在南极点的什么方向,环绕南极的三大洋名称。这些都是地图基本知识。

从此处可以反映出地球地图知识的难度在初中阶段确实是较大的,因此对这些难点,我认为一是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加大训练力度,达到熟练运用,二是在对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应不断应用并强化这些知识。

2.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如结合巴西实际,如何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要抓住问题中重要的信息点和关键词,二要提高学生运用现成的资料和地图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加强运用地图的能力。

3.解题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审题不慎,轻易落笔。

第二、思路不明,答题不知从何下手。如29邯郸市旅游景点与县市区的连线题、画出小河的流向、33题④中山站位于南极点的什么方向等;

第三、条理不清,虽然回答了很多,但得分点较少,如37题④巴西酷爱足球、跳桑巴舞、过狂欢节,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实正确答案只是一句或几句话,但学生抓不住主次,将有用的没用的全写到了卷子上,也给批卷带来了麻烦。

第四、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对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含显形和隐性),然后运用这些信息,结合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如31题、33题、34题、35题、 36题等;

四、对教学的启示

1.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句话叫听不如说,说不如做。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始可能学得慢,后来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主。

2.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在地理新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读图、指图、填图、运用地图等方式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标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科学发展观,并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改进情况

1.反映学科特色,凸显各种地理图表的重要性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次试卷中有十三道题是直接利用各种图象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还有许多是无图考图题。图形多样,涉及到分布地图(如29、邯郸市旅游景点连线;32、日本;33、南极地区等)、景观图(如选择14、东南亚景观;30、三大宗教)、统计图(如35、孟买气温降水图)等。

2.重视能力立意

本次试卷在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能力试题的比例加大。有许多试题以能力立意,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加强了试题的综合性

较以往相比,试题的综合性既表现在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综合方面。尤其是37题(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这种饮食结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巴西人酷爱足球,此外还热衷跳桑巴舞、过狂欢节,这些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等,试题的呈现方式新颖、灵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这些 均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思考,在新情境中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目的立意新颖、灵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 出了要培养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理论结合实际,从地理的角度综合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导向。

4.试卷卷面的表现形式美观新颖

本试卷图文安排布局合理有序,图表绘画规范、清晰、富于表现性,类型多样,平面与立体结合,图片与照片结合,表现形式美观新颖,特别是经过电脑处理的各种图表,使人看之悦目,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引发思考。

六、改进建议

对试卷的几点建议

1、读图分析和简答题各题中的各项小题最好给出分值,如35题没给出分值,留的答题空间又大,所以不少 学生浪费了很多时间答了很多内容,结果只得一分,还影响了后面的答题时间。类似的题还有37题巴西酷爱足球、跳桑巴舞、过狂欢节,说明了什么一题。

2、35题第一问“在图7中,将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补充完整”正好夹在“孟买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图7“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之间,一些粗心的同学没看到该题的要求,因此丢了4分。建议把这一问与其他问题放在一起。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七年级地理上册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现对七年级地理上册试卷分析如下: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适当兼顾覆盖面。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各部分比例力求与课时要求保持一致,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考查最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 。 部分考题取自或改变于目标与检测 ,以使师生平日注重训练。

试题难易度适中。低、中、高三个难度层次的题,比例为3:6:1。无偏题、怪题、超标准题,这样的试题既保证了一定的区分度,又增加了效度和信度。另外,本次考试,题目数量适当,目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学以致用,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二、学生做题分析

1.选择题分析

本张试卷共有三个大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或对知识不扎实,理解力差,导致失分。

失分较突出的有综合题,平时要求学生识记、训练不够,使简单问题变难。

2.综合题分析

第1题:较为简单。此题主要考察地理基本概念和的相关知识。及格率较好,但优秀率较低。

第3题:丢分率也较高。在下学期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不应单纯的死记硬背,整体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在授课中应多边绘边讲,易错字多练,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多联系当地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三、改进建议

1.试题的覆盖面应进一步扩大,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试题的呈现方式应进一步加强,新颖、灵活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创设新情景,多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特点。命题尽量减少单纯机械记忆的题目。

3.加强试题印刷的清晰度,尤其是地图,进一步方便学生获取信息。

4、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在教学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2011.12.31

地理网有全面的地理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卷分析】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改

巧引歌词丰富地理课堂

试论地理教育哲学

新课程一堂初中地理公开课的思考

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及方法

新课程高一地理阶段性教学反思

浅谈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二)

怎样总结地理知识规律

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